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4 13:46: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辅助治疗措施,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俯卧位通气有利于缓解患者低氧血症,但是相关研究资料表示在临床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为了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需要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预防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赵飞凡.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346+349.

0引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综合症状,其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具有较高的治疗难度,因此是重症医学领域面临的难点问题。在其治疗过程中大多会采取俯卧位通气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氧合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俯卧位通气会增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继发性感染、脓毒血症等不良现象,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不良影响[1]。本文研究针对俯卧位通气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地护理建议,进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阐述如下。

\

 
1原因分析

1.1俯卧位体位安置及好发部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俯卧体位安置过程中,有些医院采取的是翻身床变换体位方式,在体位变化中操作比较方便。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在临床中开始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体位变换,体位变换过程中大多采取俯卧位,由于患者在俯卧过程中面部较低,可能会出现面部压力性损伤,再加上患者身体重心改变,产生的压力和剪切力分别作用在面部、前胸部、膝关节、骨隆突出处等部位,由于脂肪组织较薄,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2]。另外,患者在俯卧位时,眼眶及其内容物长时间受压,循环受累,眼内灌注压下降,导致眼内压及眶周静脉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力丧失。另外眼眶直接受压,还将导致视网膜中动脉痉挛、栓塞,引起视网膜中动脉栓塞;俯卧位还会使虹膜晶状体前移,影响房水外流,最终导致眼内压升高和视神经损害。

1.2俯卧位时间。患者在治疗期间一般采取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但是患者俯卧位时间与患者对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措施的反应以及氧合改善情况具有密切联系,大多在18小时以上。周润奭,隆云,李尊柱[3]研究资料表示: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受以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为潮湿、压力以及剪切力和摩擦力等四种,其中主要是压力以及受压时间造成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俯卧位持续时间越长,会导致患者局部受压迫组织处于低灌注和缺血状态的时间越长,因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越高。

1.3机械通气。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等特殊治疗方式的患者和出现压力性损伤的概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大量的研究数据表示造成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主要危险性因素为机械通气时间,如果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在7天以下则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当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在7天以上时,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概率高达35%左右,在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采取俯卧体位是一种被动性体位,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更高[4]。

1.4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刘颖,兰青,王迪芬,等[5]研究资料表示,在镇痛镇静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肌松剂、镇静剂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因此可见镇痛镇静药物影响着患者预后效果。在俯卧通气治疗过程中为了减少体位带来的不适感,一般临床会选择深镇静方式,由于药物作用,患者一般会处于被动状态,肌肉以及血管在用药治疗后会出现收缩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况,最终出现压力性损伤的情况。

1.5管路管理不到位。很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放置胃管、人工气道、导尿管、深静脉置管,动脉置管,还有使用其他线路进行有效监测,如果在安置俯卧体位时不注意,容易对患者造成皮肤受压以及管路管理不到位等不良现象,从而造成机械性压力性损伤。

1.6自身因素影响。不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皮肤压力性损伤也各有特点。郭阿茜[6]的研究数据充分表示,造成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因素之一是女性患者,存在肥胖、全身水肿以及低蛋白血症以及极度消瘦或肥胖等症状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压力性损伤发生概率,具有比较严重的损伤程度。

2预防措施

2.1安置体位。患者体位安置和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概率具有密切联系,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交替应用仰卧、俯卧体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采取30度侧卧位翻身进行体位改变,会直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循序渐进的改变为平卧位,将每个体位维持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避免在交换体位过程中出现拖拉拽的现象,能够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熊洁[7]研究结果也表示,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过程中应用侧俯卧位具有理想的效果。

2.2减轻局部压力。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过程中可以采取减压装置、间歇性解除压力、保护眼部、头部皮肤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采取改变体位减压装置方式能够减轻患者压力性损伤,例如在俯卧位过程中放置凝胶床垫,能够促使患者体重均匀分布,在治疗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完全压缩的现象,针对压力性损伤风险较高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应用空气床垫以及凝胶床垫,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但是凝胶床垫在应用过程中价格过高,不能广泛应用。还可以在患者髂前上棘、胸前部、锁骨等位置粘贴减压贴或者透明保护膜,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此外,为了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且同时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可以在小范围内挪动患者,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使患者局部悬空,但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并不高。还可以采取在患者双眼睑位置覆盖输液贴、适当抬高床头的方式进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每间隔两小时变换头部方向,达到减轻患者面部水肿的效果,但是此类方式会增加患者腰腹部剪切力,出现腰腹部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性[8]。

2.3颜面部保护。患者翻身时,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评估俯卧位重症患者具体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颜面压力性损伤,借助头部支架支撑系统进行有效预防,由于头部支架支撑系统的一面罩支架相连于气垫床,因此研究结果表示俯卧位保持25天左右,面罩组新发压力性损伤数量较低,且压力性损伤面积较小,表示俯卧位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带有面罩的头部支架支撑系统能够降低压力性损伤面积和严重程度[9]。还有学者采用软聚硅酮异性泡沫敷料或薄硅酮泡沫敷料,均能够有效预防颜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10-11]。

3结论

在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体位受限,压力以及剪切力过大,俯卧位时间过长、镇静镇痛药物作用影响以及机械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增加了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性。作为一种临床被认可的可预防并发症,在压力性损伤预防过程中,通过采取减压装置、加强观察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其发生率,但是会出现价格昂贵、增加工作量、影响治疗效果等缺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1]宋蕾,付艳美,脱淼,等.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5):1197.
[2]杨慧,张春霞.分析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应对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6(77):208.
[3]周润奭,隆云,李尊柱,等.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5):1974.
[4]柳书芬,朱静娟,周承朋,等.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2):39-42.
[5]刘颖,兰青,王迪芬,等.压力控制肺复张法联合俯卧位通气救治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验[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2):177-178.
[6]郭阿茜.降低俯卧位通气病人压疮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研究,2017,25(1):188-189.
[7]熊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风险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4):3830-3831.
[8]巴桑康卓,格桑尼玛.综合护理干预在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3):190+193.
[9]宋蕾,付艳美,脱淼,等.俯卧位通气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新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1197-1200.
[10] 郭阿茜.降低俯卧位通气病人压疮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研究,2017,25(1):188-189.
[11] 周润奭,隆云,李尊柱,等.改良俯卧位通气方式对ICU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5):1974-19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8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