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导师李霞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2 16:4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鼻窦炎是鼻流浊涕不止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可影响患儿学习及生活,导师李霞认为本病多因肺热、脾胃湿热及肺脾不足引起,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多样性,治疗上鼻以通为利,在通窍的同时兼顾宣肺、止咳、止痛。

关键词:鼻窦炎;病因病机;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任雪坤,李霞.导师李霞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经验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46,248.

0引言

鼻窦炎发病无季节性,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见。西医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鼻腔和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因其多与鼻炎同时存在,目前遂用“鼻-鼻窦炎”这一概念取代鼻窦炎[1]。中医学则认为以鼻流浊涕不止为主症,临床上有急慢性之分,前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鼻涕黄脓带血,伴有头痛、发热等特点;后者则起病缓,病程长,鼻涕白粘量多,并伴有头昏、头重、记忆力下降等特征[2]。属“鼻渊”的范畴。

1中西医的认识

1.1中医病因病机


鼻渊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油涕下不止也。”认为其病机为胆府郁热。后世历代医家宗内经之说,多认为本病之浊涕来源于脑,故又称之为“脑泻”、“脑崩”、“脑漏”等。医家分别从不同脏腑论述其病因病机,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云:“此证多因酒醒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认为饮食不节致湿热内生,或火郁发之,湿热上蒸。《张氏医通》卷八云:“鼻出浊涕,皆阳明伏火所致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谈到“肺主气而通于鼻,而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该书首先提出鼻渊的病机为肺气虚寒。《辨证录•鼻渊门》曰:“肺本清虚之府,最恶者热也。肺热则肺气必粗,而肺中之液必上沸而结为涕,热甚则涕黄,热极则涕油,败油之物,岂容于清虚之府,自必从鼻之门户而出矣”。又《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云:“有不因伤冷而涕多,涕或黄或白,或时带血,如脑状,此由肾虚所生。”

\

 
故可总结为引起本病的病因病机分虚实两方面,一是由于外邪侵袭,肺、脾胃、胆府功能失司,二是久病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肺脾气虚、肾气不足,浊蒙清窍所致本病。

1.2西医病因学

鼻窦炎的病因多与儿童鼻窦及咽喉部解剖、体质密切相关:①儿童鼻窦窦口相对较大、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粘膜嫩弱,淋巴管和血管丰富,一旦感染,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极易阻塞鼻道和窦口,引起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②自身抗病能力差,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常继发鼻窦炎;③扁桃体肿大或腺样体肥大阻塞后鼻孔,影响鼻-鼻窦通气引流,后鼻孔闭锁和腭裂等先天性疾病;④先天性免疫机能不全或特应性体质;⑤易发生鼻腔异物、鼻外伤而继发感染[3]。

2导师治疗方案

2.1中药内服


《灵枢•五阅五使篇》:“鼻者,肺之官也。”故导师李霞认为鼻病多与肺相关,临床上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多见。李师考虑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易感病邪、传变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而现代生活中喂养过度或多食膏粱厚味、海鲜制品等对小儿的身体造成负担,容易生痰生湿,郁而化热,湿热侵袭;威海地属沿海,外感湿邪,或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入,内乘于肺、脾胃,内外相合而发病。或小儿形气未充、禀赋不足,肺、脾不足,肺气虚则卫外不固,外邪侵犯,卫气不能抗邪,邪滞肺卫;脾气虚则运化失健,水湿内停,郁而化热,邪毒相结,蒸灼鼻窦而发为本病。临床上大部分患儿表现除鼻塞、流涕之外,多伴有头痛、头晕,或慢性咳嗽、咳痰。治疗上要宣肺、通窍、止痛、止咳并举,而清阳出上窍,鼻以通为利,导师李霞自拟“辛夷通窍合剂颗粒”联合隔药灸法疗效显著。

辛夷通窍合剂颗粒组成:炒苍耳子4-6g、辛夷4-10g、桔梗4-10g、藁本4-10g、金银花4-10g、石菖蒲4-10g、前胡4-10g、薄荷4-10g、白芷4-10g、麻黄4-10g、炒苦杏仁4-10g、甘草3-6g、蜜款冬花4-10g、百部4-10g、广藿香4-10g。头痛甚者加川芎,头晕明显者加葛根,扁桃体肿大者加玄参、浙贝母、连翘。方中辛夷、苍耳子通九窍,散风热,上通脑顶,外达肌肤。白芷、藁本通窍止痛,散风寒。薄荷疏风散热,清利头目。麻黄、杏仁、甘草取三拗汤之义,可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桔梗载药上行,前胡降气,一升一降,宣利肺气。石菖蒲芳香通窍,金银花清热解毒,百部、蜜款冬花宣肺止咳、润肺化痰,广藿香清化湿热,同时合甘草顾护脾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2.2中药外治

吴师机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给药的途径和方法不同,治病的原理一致。外治法“虽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故二者治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粉末状,用黄酒、姜汁、蜂蜜等调成糊状后,根据经络学说,直接贴敷穴位或者患处(阿是穴),本法可用于防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炎、耳鸣耳聋等疾病[4]。

②隔药灸法:程红云[5]运用苍耳子散组方选药,选取百会穴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导师李霞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考虑到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辅以清热散(吴茱萸、栀子)贴敷涌泉穴引热下行。每天1次,每周连续艾灸3次为1个疗程。

3病例分享

患儿丛xx,男,6岁4月。2019年3月5日初诊。主诉:鼻塞、流涕伴咳嗽2周。患儿鼻塞、流黄涕,量多,伴咳嗽、咳痰不畅,时有头痛、双耳疼痛,于当地社区医院就诊,予以鼻腔冲洗、雾化及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反复发作。纳眠可,口臭,二便调。舌质红,苔白略黄,水滑舌,脉数。既往腺样体切除术、鼻窦炎、中耳炎病史。西医诊断:鼻窦炎;中医诊断:鼻渊病。处方如下:炒苍耳子5g、辛夷10g、桔梗6g、藁本6g、金银花10g、石菖蒲6g、前胡10g、薄荷6g、白芷6g、麻黄4g、炒苦杏仁10g、甘草3g、蜜款冬花10g、百部10g、广藿香10g。7剂中药颗粒早晚饭后温服。配合隔药灸法,日间隔药灸百会穴,夜间清热散贴敷涌泉穴,每天1次,1周连续3次。

二诊:鼻塞、流黄涕、头痛、口臭减轻,无耳痛,仍咳嗽、咳淡黄粘痰,舌红,苔白,脉数。前方去广藿香、苍耳子、百部,考虑患儿仍有咳嗽有黄痰,考虑肺热,加黄芩8g、紫苏子10g、桑白皮10g、白果6g。7剂中药颗粒早晚饭后温服。配合隔药灸法,方法同上。

三诊,轻微鼻塞,少量白粘涕,咳嗽明显减轻、少痰,偶有夜间打鼾、头痛,余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数。考虑患儿既往腺样体切除,初诊方去藿香、苍耳子、藁本、桔梗、金银花,加玄参8g、浙贝母10g、川芎6g、连翘10g。7剂中药颗粒早晚饭后温服。配合隔药灸法,方法同上。此后1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4结语

中医治疗鼻窦炎家长易于接受,针对患儿而言,过程不痛苦,可配合,副作用较小。西医多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虽见效快但易缠绵反复。本文总结导师李霞运用中药内服加隔药灸疗法治疗鼻窦炎的临床经验,旨在提供中医治疗小儿鼻窦炎的新思路,以便临床推广及应用。

\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国外鼻-鼻窦炎的概念和分型方案[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02:144-146.
[2]张奇文.朱锦善.实用中医儿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83-1184.
[3]张进玲.鼻窦清合剂治疗脾胃湿热型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4]陶波.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ENT branch)、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ENT branch)、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7:1.
[5]程红云,王霖,郭晓琳.隔药艾灸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2012,07:65-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