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西医对于亚健康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并对此未能发展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中医认为健康是整体上的阴阳平衡状态,包括机体内部,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其与中医“未病”相类似,却不尽相同,可以只看做是疾病的前状态。在疾病完全形成之前、阴阳失衡初现时,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包括药物、理疗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来减痛防病。据一项1754例的调查研究显示亚健康证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肝郁型居多。[2]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特点精神易怒或低落,躯体酸沉、病程长超过3月以上,舌红、苔黄腻,呈现为肝郁湿热的特征,故肝郁湿热是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关键所在。
关键词:亚健康;肝郁;湿热
本文引用格式:赵普,王清泉.从肝郁湿热证论治亚健康状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06,308.
0引言
先天不足、年老体衰、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等生活习惯异常、情志不遂等,能够引起机体脏腑失常,阴阳不调,进而引起亚健康的发生。而其中情绪异常、生活习惯紊乱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情志不畅则身体气机出现紊乱,阻滞不行,气血逆乱。而肝主疏泄,掌一身气机变化,故每当气机不畅,肝先受之。正如《读医随笔·卷四》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而肝郁不舒,又可加重气机郁滞,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湿聚生热。至于情绪过极、生活习惯异常皆可耗伤精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天元纪大论》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形为精所化,神为气所主,五志又为五脏精气所生,若耗精伤气,则肺、脾、肾阳气亏虚;又闻《内经·经脉别论》中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运化倚仗肺、脾、肾、三脏推动,否则水液内停,聚湿生痰,日久化热,而湿与热结,弥漫三焦,气滞肝郁,疏泄失常。从而在中医理论上说明亚健康与肝郁湿热密不可分,笔者亦在临床及阅读相关文献后发现目前亚健康临床多表现为肝郁湿热的特点,因此从肝郁湿热论治亚健康状态极为重要。
1理论基础
1.1肝郁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参与情志调节、消化吸收、津液运行等多种生命活动,为一身气机所系。其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中参与以下两个方面:(1)情志,即人类精神活动的体现,肝对气机的疏泄能够影响和调节情志的变化。《柳州医话》亦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若肝气郁滞,失于疏泄,则情志失常,且不易通过自我调节恢复。而情志不遂又会影响机体气机运行,继而加重肝郁,其二者互为因果,彼此触发。(2)水液运行,其依靠肺、脾、肾三脏之气推动运行,赖三焦水道输注周身。《素问·上古天真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肝条达气机,使得肺、脾、肾气机升降有常,津液输注条达,水液则不会积聚酿湿;另一方面肝能疏泄三焦水道,水液能运行无阻。《类经·脏象类》云:“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所以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与肝郁联系密切。
1.2湿热
湿在本文中为内生之湿,由机体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生。其致病具有重着、沉滞、易趋下的特性。水停则湿聚,水谷入脾胃运化,其精微者受脾气行津液于肺,肺居上而朝百脉,疏泄津液于三焦水道至周身,而肾助膀胱气化,排糟粕于外,往复循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内生之热的产生是体内阳气过盛或相对过盛及气血聚集不散所生,其性易伤阴、耗气、走于上。湿邪久滞则化热生痰。湿邪与热邪一阴一阳,看似相克,实则相容。《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王冰注:“溽,湿也;蒸,热也”。湿邪内生,积聚于经脉、脏腑之中,气血不能通达周身,日久化热,即是此理;而热邪损耗脏腑之气,《内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热邪耗气,在脾则水液停聚,湿邪内蕴,在肺则酿液为痰,在肾及三焦则水湿泛溢。当二者相生互结,则游弋三焦,阻滞气机,耗气伤阴,极难祛除。
1.3气机为枢,水运为纽
肝郁与湿热以气机条达为枢,水液运化为纽,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因其在亚健康中的特点,联系如下:(1)肝郁则湿热内生。经脉脏腑之气通达调畅,水液行于三焦水道,都离不开肝的疏泄调节。例如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云:“湿热之来由,乃木旺土衰,木气乘于土败之所致者也”。(2)情志不遂、生活方式的不节制,脏腑气机的正常运作被打乱,特别是肺脾肾三焦气机受阻,水液运行无所凭借,留滞于脏腑、经脉,久之郁而化热,遂湿热相伴而生;反之肝喜条达,若湿热阻滞则气郁不行,疏泄失常。《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曰:“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即气行水运,水行气畅。可见肝郁与湿热相伴相生,互为一体。因此在治疗亚健康状态中有诸多应用。
2立体化治疗
亚健康状态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不易痊愈的特点。其复杂难治主要在于情志、生活方式与肝郁、湿热互因互果的关系,相互杂糅,变化多端,病久郁结深藏、水道阻滞,故治疗肝郁湿热相合而治为横,标本兼顾为纵,立体化治疗。
肝郁为主者,当主以疏肝顺气,开郁健脾。《素问》中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证治汇补》中提到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者,无他,盖脾胃居中 ,所以中焦致郁恒多也。治宜开发运动、鼓舞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故解肝郁需要调畅气机的同时健脾调中,达到“见肝实脾”之用;若病久郁深,还需注意调畅情志,开郁顺气。若湿热偏盛,则以治以清气化湿,和中补脾,同时疏肝解郁行气。《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知湿热病,其关键在于脾胃对津液的化生、输注。《温热经纬》中章虚谷释义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故治疗三脏中尤以健脾为主;如《医学指归脾经第四》云:“脾喜温,故只言寒湿,不言湿热,且湿去而热自除也。”是以湿热互结,重在利湿,热象偏重,则加以清热。盖而言之,其治疗原则在于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看似简单,但是二者相合却变化多端,必须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亚健康肝郁湿热的特点,立足于根本,标本兼治来取得好的疗效。
方药上,据肝郁湿热的治疗原则出发,肝郁则疏肝开郁,并畅志抒怀之法,《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提出药物以苍术、抚芎总解诸郁。著名医师周仲瑛总结为:“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肝郁脾虚者调以逍遥散,肝郁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六郁杂陈者施以越鞠丸,肝气郁结者投以五磨饮子。至于气郁化火则主以丹栀逍遥散。”论述详尽。上述之法主在化解肝郁,而轻于调畅情志,虽肝气舒而诸郁解,但亚健康状态患者往往郁结深陷,疏肝之法难以速效,故可配合安神畅志开窍之药,如远志、菖蒲、郁金之属。而至于湿热,则治以清热利湿,通条水道。而湿去热自除,故清热利湿重在利湿健脾,。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治疗时常以白术、厚朴、茯苓等健脾利湿,代表方有藿香正气散、王氏连朴饮、香砂六君子汤等。水道条达须肺脾肾之气推动有力、三焦畅达无阻,结合患者症状判断病情所偏虚,加以补肺益肾健脾之品,及祛湿通络之药。
3结语
亚健康因其致病因素及临床表现特点而多为肝郁湿热证,或因肝郁、或因湿起、或因热伤、终归于肝郁湿热。其病位主要在肝、脾;其关键在于气机的运行条达与否,水液输注是否顺畅。据其特点治以疏肝解郁,畅志抒怀;健脾利湿,益气通络。治疗上既要兼顾肝郁与湿热,又要标本兼治。药物及方剂配伍上要注意用畅志开胸之药物配合疏肝解郁,祛湿通络之品配合健脾利湿。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
[2]张建峰,许家佗,屠立平,等.1754例非疾病人群亚健康症状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08):934-9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