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造瘘术前及术后检测中的价值予以分析。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本院行血液透析诊治尿毒症病患中选取52例为本研究对象,病患均行桡动脉-头静脉吻合造瘘术,术前经超声选取适宜血管,术后对血管状态行观察,对病患术前及术后1周等时间阶段的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等行比对。结果经数据分析显示,术后1周及4周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均得以增加,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经数据统计表明,44例病患造瘘成功,占比84.62%,具备较高手术成功率,4例病患术后形成血栓,占比7.69%;4例病患术后产生静脉瘤样扩张,占比7.69%。结论将超声应用至尿毒症血液透析病患术前、术后检测中,不仅可选取适宜血管,提升手术成功率;术后也可对并发症及时发现,应用价值良好。
关键词:超声;尿毒症;血液透析
本文引用格式:宋平.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造瘘术前及术后检测中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23-224.
0引言
通常意义上将慢性肾功能终末期称为尿毒症,为各项晚期肾脏病症共同存在的临床综合征,将会对多项脏器、多项系统功能造成影响。临床中针对此病症诊治多采取血液透析手段,即将机体内血液引出经专业程序净化后输回体内。因此,行血液透析前应创建血管通道,常用手段为自体动静脉内瘘,造瘘手术质量直接影响透析手术能否成功。因此,本文对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造瘘术前及术后检测中的价值予以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本院行血液透析诊治尿毒症病患中选取52例为本研究对象,包括男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24例,年龄于21-82岁间。病患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对后未见显著差异,可比。
1.2方法。医师行检测前须对病患病史加以了解,将此作为依据挑选适宜器械,线阵探头频率以5-12 MHz间为宜,病患经医师指导处于平卧状态,手心向上,左上肢充分舒展,将耦合剂涂抹至操作位置,以探头行肌肤轻触,动作轻柔,对仪器条件予以及时调整,多普勒频谱取样角度应始终低于60°,结合检查位置差异,对多普勒量程予以优化。行造瘘术,以超声仪器对头静脉、桡动脉的通畅性、位置及静脉据体表距离等左上肢血管状态行检测[1]。病患均施以桡动脉-头静脉吻合造瘘术,术后医师借助超声仪器行血管检测,如可需对流入道静脉、动静脉瘘等血管状态行观察,对以上血管频谱形态、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状态等行检测,做好数据记录及分析工作[2]。此外,准确测量血管内径,对是否存在动脉瘤及静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行观察,并对管腔中血流分布、血流速度及流向等观察,完成数据整理及分析。
1.3观察指标。对病患术前及术后1周等时间阶段的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等行比对。
1.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 21.0行数据分析,以(±s)表述计量资料,t值检验,以(%)表述计数资料,χ2值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病患术前及术后1周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等数据比对。经数据分析显示,术后1周及4周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均得以增加,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详见表1。
2.2造瘘成功率统计。经数据统计表明,44例病患造瘘成功,占比84.62%,具备较高手术成功率,4例病患术后形成血栓,占比7.69%;4例病患术后产生静脉瘤样扩张,占比7.69%。
3讨论
血液透析为尿毒症重要诊治手段,而血管通路创建则为血液透析能否成功的关键,行造瘘术前,医师需对血流量、血流变化速度等血液状态予以充分考虑。若医师将超声技术引入造瘘术前及术后血管检测中,便可对血管内径、血流量等加以观察,有助于医师对血管壁是否产生斑块、光滑性予以了解[3]。
动静脉吻合造瘘术为借助血管外科手段在动静脉间人工创建一条通路,供血液长期循环。而左上肢自体动静脉吻合为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一种手段。造瘘术前常规检测仅包括动脉搏动触摸及静脉血管充盈状态观察等,但经此类检验无法对动脉畅通状态、动静脉管径详细参数及动静脉血流量予以明确了解,尤其针对静脉部位较深,或肥胖病患血管条件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事实上,多数病患中高龄病患及糖尿病病患外周血管多产生不同程度病变症状,加大术前检测难度。造瘘术前借助超声仪器对病患左上肢血管状态行检测,即对病患头静脉、桡动脉状态行检测[4]。为提升超声检测精准度,操作者于检测过程中应对病患姿势位置、检测距离等予以关注,对动静脉状态予以及时掌握,为造瘘术顺利展开提供保障,故超声检测于血管通道创建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造瘘术后经超声检测可对血管状态加以了解,实现并发症的早发现、早治疗。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具备检测成本较低、重复操作性佳等优势,广泛应用至临床检测中[5]。将超声检测应用至造瘘术前、术后血管检测中,除可让医师在造瘘术前对病患血管状态加以充分评估外,术后借此也可对病患动静脉内有无动脉瘤静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产生予以观察,具备较高应用价值[6]。所以,建议医师针对尿毒症病患施以血液透析诊治时,应将超声检测积极应用至造瘘术前血管检测中,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手术成功率;行造瘘术后行超声检测,除可对动静脉瘘情况予以详细观察外,还可保障血液通路通畅性,降低并发症产生风险,提升手术整体成效[7]。
经数据分析显示,术后1周及4周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均得以增加,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经数据统计表明,44例病患造瘘成功,占比84.62%,具备较高手术成功率,4例病患术后形成血栓,占比7.69%;4例病患术后产生静脉瘤样扩张,占比7.69%。
综上所述,超声检测具备检查数据准确、重复性检查良好、操作便捷及安全无创等优势,若将超声应用至尿毒症血液透析病患术前、术后检测中,不仅可选取适宜血管,提升手术成功率;术后也可对并发症及时发现,提升手术整体诊治成效,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
[1]曹晓辉,何燕,张贤东,等.超声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造瘘术前及术后检测中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0):1424-1425.
[2]许文慧,刘丹,杨蕴慧.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07):123-126.
[3]李昌顺.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8):7449-7450.
[4]王波.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1):146.
[5]胡婉霞.血管超声对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16,24(07):85-86.
[6]陈洁怡,刘奕君,郑田芳.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1):136-137.
[7]陈子元,尹凤英.血液透析动静脉造瘘术前与术后的超声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6,52(23):49-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