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行比对分析。方法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本院行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治病患中选取56例为本研究对象,分至观察、对照两组,分别行不同检测手段,对两组病患确诊率行比对。结果经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检测手段相较而言,超声诊断确诊率更高。
关键词:超声;CT;胆囊腺肌增生症
本文引用格式:夏景萍.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37-238.
0引言
胆囊腺肌增生症主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肌层增生、胆囊壁黏膜增生,为非肿瘤性、非炎症性的一类病变,此病症好发女性。临床中此病症诊断依据多源自于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病症主要临床表现多为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及恶心等,上述症状也同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仿,也存在部分病患无明显临床表现,存在原因不明发热症状。因此,本文对超声与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行比对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本院行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治病患中选取56例为本研究对象,分至观察、对照两组,各28例,包括17例男性病患,39例女性病患,年龄于26-79岁间。两组病患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对后未见显著差异,可比。
1.2方法。对照组行CT检测,病患经指导完善检测前准备,检测前10-12 h内空腹,检测前10 min口服500-1000 mL温水,使消化道处于充盈状态中。以SCT行平扫、增强扫描,间距、层厚均为8 mm。观察组行超声检测,借助3.5-5.0 MHz凸阵探头、5.0-12.0 MHz线探头行检测。以一般凸阵探头对胆囊腔内状态、胆囊壁厚度等行检测,以线阵探头对胆囊壁中是否存有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予以观察。
1.3观察指标。对两组病患确诊率行比对。
1.4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 21.0行数据分析,以(%)表述计数资料,值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胆囊腺肌增生症为一类发病率较高病症,由于病症初期并未存在明显临床症状,且增生程度也会对病症诊断造成影响,因此医师行诊断时易漏诊[1]。胆囊腺肌症通常伴胆囊结石存在,易被结石症状影响遮盖癌变,致使错失最佳诊治时机。超声诊断现已于临床中得广泛应用,且在胆囊类病症筛选诊断中具备重要意义[2]。现阶段临床中针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发病原因尚未存在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因为胆囊胚芽囊化不全及胆囊黏膜增生等共同作用下诱发[3]。临床中病症分为三种类型详细如下:局限型病症即为病患胆囊壁局部厚度得以显著增加,多存在胆囊底部位置,涵盖中间位、内外翻位,易被诊断为肿瘤;节段型即指病患胆囊壁某一位置产生不规则腺肌增生状态,狭窄位置壁厚已至少为2 cm;弥漫型即指病患胆囊壁整体均产生增生现象,借助应用罗-阿氏窦造影剂,可将增厚胆囊壁阴影予以加大。上述三种类型经胆囊造影后所展现形状均各有差异,且差异显著,若见点状阴影则为弥漫型,葫芦形阴影则为节段型,圆形缺损阴影则为局限型。病患胆囊壁位置见罗-阿氏窦,胆囊内存在“彗星尾征”状结石。伴随黏膜及肌层持续增生,罗-阿氏窦将会产生体积变大增多,并以囊状呈现,缓慢延伸至浆膜区域,构成黏膜内憩室。若胆囊内存在胆汁淤积现象,则易导致病患机体内产生壁内结石,结石直径最高可为10 mm。胆囊壁厚度经超声检测,同常规厚度相较而言厚度约为4倍-5倍,隆起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弥漫型、节段型及局限型,未见血路信号,见无回声暗区及胆固醇沉积。若病患存在胆囊结石病症,医师行病症检测时可以阵线探头加以观察,对病变性质加之判定[4]。若病患为胆囊癌病患,新生血管伴随癌细胞增殖,血流信号得以加强,经超声检测表明,病患血流速同健康群体相较而言较快,血流阻力指数同健康群体相比也较高[5]。此外,经超声检测也可对病患是否存在淋巴转移症状予以直接观测,对癌细胞位置予以了解,并对病患病变程度予以判定。
CT检测、超声检测为常用诊断方式,CT为一类先进扫描技术,可借助增强CT及脑池造影等对病患脑部,或特定位置行扫描,经X线束扫描变化至可见光,由广电变化至电信号,借助变换位数字经计算机输入呈现详细检测数据。CT检测具备数据变换精准快速、安全性高、检测便捷、图像质量高及密度分辨力较高等优势,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甲状腺重症者、造影剂过敏者应严禁使用。超声检测,即指借助超声波对机体组织结构、生理结构予以扫描,经此扫描得出同病情相关详细数据,对病症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超声检测具备便捷、无痛及无创等优势[6]。超声可分为M型超声检测、V型超声检测及A型超声检测,可对动脉瘤、囊肿、创伤等予以检测,具备广泛检测范围,并具备较高确诊率[7]。CT检测技术特点在于可分层查看机体内部构造,但针对处在隐藏位置及重叠位置病变组织无法查看,难以完成深层组织检测。超声检测则为借助超声波原理,经介质生成反射信息,穿过机体行检测,因此具备较高确诊率。经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超声检测、CT检测均具备较高病理符合率,但因病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经CT诊断存在较大误诊风险,易与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癌等混淆,同超声诊断相较而言,病理符合率较低。超声检测中将线阵探头及凸阵探头予以充分应用,虽存在漏诊现象,但具备较高病理符合率,针对病症临床诊断而言具备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两种检测手段相较而言,超声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确诊率更高。
参考文献
[1]卢玲.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9):93-94.
[2]张文华.比较分析超声和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5):16+18.
[3]冯桂婷.超声对胆囊腺肌增生症与胆囊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06):1226-1227.
[4]张勤勤,陈菲,邱少东.超声和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0(06):543-545.
[5]吕楠,王玉文,赵君,张凤秀.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比较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3(10):855-857.
[6]黄康华.高分辨力超声在鉴别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和早期厚壁型胆囊癌的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36(03):288.
[7]郑辉,周春艳,姜菊,等.超声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J].临床荟萃,2016,26(08):714-715+7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