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心率方面,研究组经过治疗后从(120.4±7.64)次/min下降为(95.34±5.28)次/min,而pH从(7.21±0.02)升高为(7.36±0.03),综合治疗后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达到有效治疗,治疗满意度为10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治疗满意度为80%。结论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效果显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AECOPD;呼吸衰竭;肺性脑病
本文引用格式:陆红梅.采用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126-127.
0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吸烟人口的增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尤其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呼吸道感染、呼吸气道痉挛等因素可能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临床表现较非急性期急剧加重,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等症状突出,并发症重,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用治疗手段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痰液排除,但是效果一般。而有创机械通气创伤较大,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麻烦[2]。近年来,我院开展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无创通气及药物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本临床试验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7-69岁,平均
(59.23±6.99)岁。研究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60.23±6.35)岁。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上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症状体征明显加重,符合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断。②病例资料齐全。③患者知情理解并愿意承担研究试验中相关风险,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如合并肺癌、胃癌、肝癌等其他系统肿瘤。②合并肺结核、肺气肿、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基础疾病患者。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等。
1.3方法及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临床基础用药及护理措施相同。单独予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采取面罩给氧的方式给予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机性NIPPV,S/T模式。初次NIPPV持续时间维持在2 h以上,并连续使用3天。而研究组患者进行痰培养、血常规、血气分析及PCT等检查,为患者加强心监、吸氧、化痰、抗感染等治疗处理,同时静脉使用甘露醇,由氨茶碱、地塞米松、尼可刹米、洛贝林组成的肺脑合剂,纳洛酮等药物。如若出现pH<7.25则予患者快速静滴5%碳酸氢钠50-150 mL。当患者出现自主呼吸微弱或意识障碍持续性加重时,对其使用球囊人工呼吸10-30 min治疗。同时结合纤维支气管镜吸取口腔、鼻咽部等分泌物。整个治疗过程医护人员严格观察检测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必要时调整临床治疗策略方案。主要观察指标为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情况和动脉血气等。
1.4评价方法。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为患者意识转清,胸闷、气促明显缓解,心率及呼吸频明显下降。有效为患者意识转请,胸闷、气促缓解,心率及呼吸频率下降;无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且出现恶化的趋势,患者意识模糊,胸闷及气促症状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详细如表1、2。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研究组治疗100%有效,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详细情况如表3。
2.3研究组合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详细情况如表4。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症状严重,容易产生肺通气、肺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组织缺氧。由于患者常常伴有气管支气管粘膜水肿、气道痉挛、呼吸肌疲劳、分泌物粘稠等,容易引起气道堵塞,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及高碳酸血症,大脑中枢受抑制,出现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而患者死亡率高[3]。肺性脑病患者体内二氧化碳的潴留严重,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迟钝或轻度意识障碍,可伴有发绀及多汗等,该病病死率极高,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健康安全非常重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力大,呼吸肌大量消耗机体的蛋白质和能量额外做功都难以代偿血氧交换障碍的缺陷,患者长期慢性缺氧,甚至严重者可导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病情[4]。研究表明,感染、酸碱平衡紊乱、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次数等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血常规、动脉血气、血糖等指标的检测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
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清除患者痰液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促进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维持良好的通气/血流比值。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都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常用方法,两种方法都可以增加患者功能残气量,改善患者肺部氧气弥散。同时,无创机械通气保留了气道的功能,气道对周边细菌具有自我防护和清洁的作用,更符合自然规律。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呼吸道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粘膜水肿及气道痉挛、降低气道疗的效果更佳,可以减少患者插管的痛苦,无创简便,降低患者治疗费用。然而,无创通气相对于有创通气虽然有点众多,但是仍有些不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在并发肺性脑病时意识障碍严重,暂时性丧失自主咳痰的能力,容易由于无创机械通气引发腹胀,这将直接使得治疗失败。放置胃管减压可以减少腹胀的发生几率。同时用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来调节小脑呼吸中枢,延长患者呼气,进一步改善患者血CO2分压高。脑肺合剂主要由四种药剂组成,具有松弛阻力、抗炎及稳定内环境等作用。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常规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效果一般,而综合纤维支气管镜和药物治疗症状指标等效果改善明显。结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可以减轻患者呼吸肌疲劳情况,加上纳洛酮、肺脑合剂等药物辅助可以达到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治疗目的。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8的表达从而增加患者脑血流量,降低患者颅内压力及减轻患者脑水肿,该药起效迅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氧分压及降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5]。值得注意的是,脑肺合剂中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及洛贝林可以够刺激呼吸中枢,使得患者肺泡通气量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呼吸肌做功及耗氧量,长期使用对患者健康不利。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无创机械通气为基础,联合运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和纤维支气管镜清洁呼吸道,从而接触呼吸道阻塞,维持呼吸道氧气顺畅流通及保持稳定的血氧交换,避免血二氧化碳分压过高,同时定期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血气、pH等生命指征,从而为患者的健康恢复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兆超.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19,5(11):151-152+156.
[2]张守伟,王岩,刘涛,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09):1455.
[3]唐红梅,赵兰兰,陈若玄.综合治疗AECOPD并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9):2596-2597.
[4]陈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0):61-62.
[5]苟升东,吴矩,邱镞文,等.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8):124-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