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情况。方法本次78例患者采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理状态评分以及SF-36评分与观察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临床作用
本文引用格式:杨景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46-247.
0引言
短暂性脑缺血在临床上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由脑组织病灶区域缺血引起的,其特点是短暂性、可逆性以及突发性,发病时间较短,一般30 min之内即可恢复,因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时间在24 h以内[1],若超过24 h即为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有反复性发作的瘫痪、短暂性失语以及感觉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出现改变情况,提高了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率,属于脑卒中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上多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次对我院接收的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本次78例患者采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标准:经诊断所有患者均为短暂性脑缺血,本次治疗14天前,患者未有抗血小板药物服药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脑出血史、凝血功能障碍、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以及房颤等患者。对照组39例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43-80岁,平均(59.8±3.5)岁,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有18例,合并高血压的14例,合并高血脂的11例;观察组39例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最小的45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为(59.2±3.4)岁,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有19例,合并高血压的15例,合并高血脂的13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础资料(合并症、性别、年龄等)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可进行组间分析。
1.2方法。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100 mg/片,国药准字为J20080078,服用剂量为1片/d;观察组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由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75 mg/片,国药准字为H20056410,首次服用剂量为300 mg/d,之后维持75 mg/d。两组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同时两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变化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控制。应用2周药物后,根据情况采取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随访1年,没有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发生。
1.3评价指标。①根据临床疗效的诊断标准,治愈为治疗后疾病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可自理;好转为治疗后疾病基本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基本可自理;无效为治疗后疾病无改变,生活质量无改变,不能自理甚至是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上好转率。②生活质量评价选择生活质量量表(SF-36)[2],包括肢体运动、心理感受、社会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采用自制心理状态调查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紧张以及抑郁等心理状况,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感、皮疹、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借助软件SPSS 19.0对本次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前者进行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后者进行(±s)表示,t检验,若是组间有差异性,则P<0.05,即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12例治愈(30.7%)、16例好转(41.0%)、11例无效(28.3%),总有效率为71.7%,而观察组患者有24例治愈(61.5%)、13例好转(33.3%)、2例无效(5.2%),总有效率为94.8%,P<0.05,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有皮疹的2例,胃肠道不适感3例,发生率为12.8%,观察组不良反应有皮疹1例,胃肠道不适感1例,发生率为5.1%,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评分情况。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F-36与心理状态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F-36与心理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患者机体动脉一过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其发病特点是发作时间短、发病危急以及容易复发等[3],是引起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病指的是局灶症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其症状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瘫痪、短暂性失语以及感觉障碍等,一般可在24h内消失,其发生原因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主要因素有血液动力学改变、微血栓、血液成分改变以及头部血流的改变以及逆流,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症以及评估方式选择有效的诊断方式,首先对血小板计数、全血、血糖、血脂、糖耐量以及凝血活酶时间等进行检查,并进一步对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多普勒等进行检查。现阶段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动脉狭窄及闭塞等有关,或者是颅脑外动脉的微栓子有关,再或者是脑血管痉挛[4]。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之间一般在10-15分钟之间,一般在一个小时内即可恢复,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但是容易反复性发生,也属于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如没有及时给予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或者脑梗死情况。因此要及时给患者进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命健康。以往多进行中医治疗,采用针刺方式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穴位选择少,痛苦较少,疗效明显,并结合口服药物治疗,提高其疗效。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一般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合酶抑制剂,是水杨酸的衍生物,可减轻疼痛程度,阻碍血栓形成,适用于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静脉瘘以及人工心脏瓣膜等。该药主要是通过对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活性进行抑制来避免血栓烷A2的生成的,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促进效果,其作用是不可逆性的。氯吡格雷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以及噻吩吡啶类化合物,也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成分主要是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同的是均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两者的抑制作用存在不同,氯吡格雷可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还可对释放的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进行有效阻断,对其他激动药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可适用于心肌梗死、心脑动脉循环障碍、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同时阿司匹林也是应用最早的解热镇痛药物,起效迅速,药效确切,过敏反应极少,常用于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等。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剂量,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给予调整。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口服吸收迅速,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98%,在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会增加脏器出血风险,比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风险等,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
本文中对我院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39例患者有12例治愈、16例好转,总有效率为71.7%,而观察组39例患者有24例治愈、13例好转,总有效率为94.8%,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有皮疹的2例,胃肠道不适感3例,发生率为12.8%,而观察组发生率为5.1%,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F-36与心理状态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F-36与心理状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对病症进行有效改善,减少皮疹、胃肠道不适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情绪状态更加稳定,积极面对疾病的治疗,进而有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综上所述,短暂性脑缺血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情况,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及时对药物服用剂量进行调整,以便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文波,燕子安,刘文阁,等.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研究[J].中国药业,2017,6(22):27-27,28.
[2]史冬,杜志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27):3783-3784,3785.
[3]李伟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凝血指标及复发情况的影响[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8,27(2):91-92.
[4]田源.探讨阿司匹林与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J].心理医生,2016,22(35):164-1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