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在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9 13:52: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逐渐明朗,国内外社会以及经济的同步发展加快了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发达,同时经济市场的多元性也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发生改变,也因生活作息的急速变化而加重了疾病的发生概率,在这样一个用药频率集中性加强的环境下,针对治愈药物的考验时刻也随之而来。中医在现代社会对疾病的诊疗逐渐增长,同时也将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引进一个新的重视和挑战中。在中药用药频度聚集的影响下,如何控制药物的安全性,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目前中医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医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对药物进行安全性监测既确保了疾病的治愈性,又更好的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安全性监测在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中的应用和意义,以全面的数据支撑来降低中药的用药风险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检测评价;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殷琰.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在降低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79,187.

0引言

随着中医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逐渐重新定义了认识度和重视度,在面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上,实行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就是为了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是为了发现预防、诊断、治愈病人的新方法。安全性的监测不仅可以强化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作用,也能及时避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中药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其用药方式及剂量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一旦安全性的监测或用药方式中出现纰漏,很有可能会加重中药的毒性,造成病情加重或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状况,因此如何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就是现阶段中医界最紧要的测试和技术提升环节[1-2]。在这个过程中施行中药安全性监测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和提升中药的疗效、治愈性都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1中药不良反应特点

在现代的临床治疗模式中,中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中药的治愈性和安全性也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中药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多方面的优劣势,其中最明显的是中药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有强化作用,又有减退效果,因此中药的成分和疗效成了中药治疗中的双刃剑。中药成分中的特点主要有四点:①存在范围广泛。中药材的种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栽种的中药种类也是具有多样化,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中药的毒性是天然的,中药的毒性也是具有调节、优化治愈效果的,诸如乌头、半夏等,但是中药的副作用也是威胁或影响病人身体健康的劣势特点,甚至对病人造成生命安全的危害。②中药的服用剂量是有决定性差异的,用药剂量不同对病情的刺激度及反应度也是不同的,而且很有可能因剂量差异出现诸多不良反应,诸如活血化瘀、祛寒清热药等,剂量的大小差别会引起心脏兴奋或血压飙升或下降的迹象,因此剂量的精准性是决定病情缓解和控制程度的重中之重[3-4]。③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很多,包括神经性毒性、过敏反应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会导致器官损伤或中毒反应,诸如不良的服用方式:外敷、内服、注射、吸入等。④中药材的成分决定各类中药材的使用范围及功能,因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在多种中药材合用时便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副作用。

2中药不良反应类型

2.1过敏反应


中药材种类、剂量、成分的不同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与实际的用药频度或疗效期许有关。过敏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最集中、最常见的现象,依据某中医院的随访调查显示,实行中药治疗的病人中,出现过敏反应的比例占不良反应总比例的55%,因过敏反应出现中毒、昏迷、休克现象的占比20%。按照中药治疗的现实情况讲,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在中药炮制及成分筛选的过程中引发的过敏反应现象是比较常见的,诸如胶囊、汤剂、膏、丸等多种剂型所呈现的反应鲜有不同,其过敏类型包括红皮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

2.2毒害作用

大部分中药本身并没有毒害作用,但是因不同种类中药材的混用或剂量的差异而造成的毒性是非常常见的,在中药材的合用过程中,因中药材成分或剂量,对病情的控制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毒性危害,也为了防止毒性危害的程度和几率,所以尽量减少对中药材的不良反应是最直观、有效的规避基础[5-6]。比如,针对妊娠期孕妇的中药治疗中,首先要着重考虑中药药效对妊娠产妇的身体是否会造成危害或困扰,同时结合妊娠产妇的个人因素等进行安全性用药,以减少毒害作用的摄入度。中药毒害作用的发生前提是人体自身的病理因素或特殊性,因此对治疗的中药材有本能的抗拒或毒害反应,以至于加重病情或消减可控度。

2.3器官损害

中药材的种类和成分决定药材的炮制和使用效果,而中药作为一类合成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难以规避的损害作用,比如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的细微或严重损害是会影响病人治愈效果的。中药材对人体血液系统造成的损伤是最常见的损害种类,参与损害的中药材包括乌头类、雷公藤制剂等,此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高达35%。而且雷公藤制剂等还会引起头痛、心悸等心脏毒性反应,加重了中药治疗中治疗的承受力和损害力。正常情况下,中药材引发的不良反应,轻微的会造成消化系统或肾脏功能等的缺失或失效,严重的会引发昏迷、休克,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7]。

3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作用

3.1强化中药运用合理性,提升中药运用安全性


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是整合、分析中药成分、剂量、疗效的合理性评价,使中药的用药频度得到质的提升,也让中药的疗效更加准确、更加有效。中药安全性监测是直观、真实的控制中药成分、剂量使用安全度的保障,是让中药的使用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的监测手法之一。依据合理用药的相关法律法规显示,国内中医界的用药频度及科学合理性已经实行了规范化的明确条例。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在借助外力帮助(网络技术)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健全的中药安全系统是监测、控制中药用量及疗效最现实的检测方法及数据整合、处理技术,其中涵盖了全面的中药材成分及剂量的把控标准,以确保中药材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运用效果。

3.2强化中医专业能力,确保用药合理性

中药材运用的合理性是考验中医师专业知识、水平、能力高低的关键所在,中药材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中医师的专业判断力和决策力有关,若中医师的专业水平不达标,很有可能会造成中药材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的增长,因此实行中药安全性监测也是评价中医师专业水平及治疗技术的核心方法[8]。实行中药安全性监测时,需要建立健全的中医师准入制度,并明确基础的准入条件作为考核中医师专业水平的标准。与此同时,还需要融入中医治疗处方的机制,强化数据保存及评价的研究,以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

 
4结束语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不仅是中医界的机会,也是实行单独中药治疗的挑战和考验,毕竟中药的成分和病理因素繁多,在针对不同病情及病人生理因素差异的基础上实行中药成分调节是考验中药用药安全性最大的关键所在。因此,实行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以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优化配方、调节剂量的核心,是促进中药事业发展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吕小琴,马敏康,朱勇,等.中成药说明书安全性信息及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4):493-498.
[2]吴玲,郑琴,张科楠,等.木部类、果部类和草部类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50(16):254-261.
[3]严心远,王胤丞.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信号检测法在药品安全性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7,14(6):350-352.
[4]陈诗琪,郑蕊,李幼平,等.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对上市后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的指导意义[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0):29-33.
[5]胡雷,钟飞,张彩霞,等.现代化中药安全性评价和关键技术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27(5):12-15.
[6]黄立东,杨川.探究中药师推行药学服务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7,9(15):75-76.
[7]吴东苑,杨伟,唐进法,等.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对中药不良反应预测的应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9):1455-1461.
[8]李晴,李蓓蓓,郑文科,等.基于296200例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集中监测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19(1):34-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2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