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方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对4个月内血液透析室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做回顾性分析,用品管圈手法发现问题、查找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通过实施有效对策降低导管常见并发症。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再次收集4个月血透室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通过分析得出:透析患者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1.46%降低到活动后的12.94%。结论用品管圈对透析患者透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血透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品管圈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
关键词:品管圈;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对策;质量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张惠娟,贾静.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266-267.
0引言
在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的治疗方式是血液透析,但是血液透析是一种长期的治疗方式,并且患者常常会伴随有并发症,且透析的费用高昂,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的工作和生活[1]。近年来,尿毒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增加了病原菌入侵的途径,感染风险显著升高[2]。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可导致透析病人住院率增高和住院时间延长[3]。依据目前品管圈活动的现状调查来说,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4]。我院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将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用于降低血透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7年6~9月,82名置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进行透析的患者,2018年1~4月,85名置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进行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均是在血液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成立品管圈小组
内分泌科血液透析室品管圈由9名护士和1名医生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2名。选出圈长、辅导员各一名;圈长的职责是组织品管圈活动,全面管理病规划活动的进度;圈员的职责是进行各步骤的实施。在首次圈会中通过头脑风暴确定了圈名为“肾透圈”。
1.3选定主题
圈员们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并根据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个纬度,采用“5、3、1”的评分汇总出最高分为活动的主题—应用品管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1.4拟定活动计划
本期活动周期为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
1.5现状把握
通过自制查验表,发现从2017年6~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进行血液透析的82名置半永久颈内静脉导管的患者中,发生导管并发症的有34例,同时制定出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例数统计查检表(表1)。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出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总人数÷导管透析总人数×100%=34÷82×100%=41.46%。根据圈员实际工作能力打分测定圈能力为78%,按品管圈公式计算出目标值。
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4 1.4 6%-(41.46%×91.18%×78%)=11.97%
改善幅度=(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41.46-11.97)÷41.46×100%=71.1%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2.94%-41.46%)/(11.97%-4 1.4 6%)×1 0 0%=96.71%。
1.6对策拟定及实施
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护理人员操作流程不规范;缺乏护患交流平台;血液透析导管固定不牢固。针对这些原因,全体圈员通过讨论得出多条应对措施,根据其措施的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三方面的综合评分后,最终制定出实施方案,并通过PDCA循环不断改进。
从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项目对原因进行对策选定。评价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圈员进行评定,≥96分定为可实施改善对策,共拟定以下对策进行改善。
1.6.1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士导管护理培训
(1)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制定统一培训手册及流程;(2)规范操作流程及操作考核标准,对护士定期进行培训及考核,N1级护士每个月考核1次,N2、N3级护士每季度考核1次,考核不合格者(低于90分)再次进行培训及考核;(3)操作前,护士协助病人戴口罩或使用治疗巾遮盖口鼻,头偏向对侧,并告知患者操作中不要说话。操作中有很好的操作平台,不造成污染并严格按照制定的流程进行管路的消毒及护理。
1.6.2建立护患交流平台
(1)责任护士对置管患者家庭护理重点宣教;(2)科室定于每季度1次对导管患者及家属进行不同季节导管护理宣教,每年1次“肾友交流会”;(3)建立微信平台“肾友交流群”,患者可以在平台中提出疑问或管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让医护解答,同时医护人员定期上传置管护理的知识,以每人每周不少于3条考核,不达标者,在绩效分配中相应扣分,以网络教育的方式提醒患者重视管路护理的重要性。
1.6.3改善静脉导管包扎固定方式
(1)科室护士共同奇思妙想发明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导管固定带,将外露导管放置于固定带内,有效减少导管感染和脱管的发生;(2)导管口敷料可用固定带固定,既可以保持导管敷料清洁、干燥,也可以减少导管脱管;(3)集体培训导管标识贴规范粘贴及固定方式。
2结果
2.1有形成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员就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例数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发生例数为11例,同时制定出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例数统计查检表(表2)。根据收集数据得出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总人数÷导管透析总人数×100%=11÷85×100%=12.94%,同时按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目标达标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2.94%-4 1.4 6%)/(1 1.9 7%-4 1.46%)×100%=96.71%。
2.2无形结果
用评分表对圈员进行调查,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和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
2.3标准化
本次活动结束时,圈员制定出标准化的血液透析流程图、建立护患交流平台及改善静脉导管包扎固定方式,作为今后工作的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讨论
QCC针对临床存在问题,采用原因分析、拟定对策等方法,补充常规制度中不完善的细节,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5]。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护士的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学会了积极寻找问题及原因。小组成员通过运用PDCA循环、头脑风暴法、鱼骨图、柏拉图等工具,发现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造成半永久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真因,制定并实施对策,有效降低了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透析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慧,沈依云,万朱琦.细节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9):1238-1239.
[2]汤颖,钟一红,龚邵敏,等.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死亡事件调查[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6):406-410.
[3]周珍,刘殿强,蔡青,等.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分析及治疗体会[J].延边医学,2014,37(30):4-5.
[4]黄群,周凯云.品管圈在提高烧伤病人床单元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692-1693.
[5]金静芬,陈水红,邵林玲,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57-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