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B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50例尚未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对患者先进行B超诊断,再进行手术治疗并对B超诊断加以证实,研究手术前后的诊断结果。结果经B超诊断患有胆总管结石的为48例,诊断率为96.00%(48/50),经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证实患有胆总管结石的为42例,诊断率为84.00%(42/50),对比B超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B超诊断,不单对患者没有创伤,还非常简捷、迅速,提高了检查符合率,降低了误诊率。
关键词:研究;胆总管结石;B超;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李红梅.研究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B超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58,263.
0引言
胆总管结石是指结石位于胆总管内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较为常见。此病症临床多表现为上腹绞痛、发热、寒颤,可引起黄疸及胆管炎,损害患者的肝脏,还可引起患者感染性休克,甚至威胁患者预后[1]。青中年、老年群体皆有胆总管结石的发病,患病率较高,复发性较强,引起了广大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中的高度重视[2]。当前,临床多采用B超检查诊断胆总管结石,通过影像观察结石方位、状态以及胆道系统等,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下面,围绕B超检查诊断的价值,对我院的50例尚未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观察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50例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28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48.8±12.9)岁,患病时间为1天~2周。以上患者均有上腹绞痛、发热、寒颤等症状,程度有所不同。35例患者出现黄疸的症状,26例患者出现发热、寒颤的症状,且胆囊区域有触痛感、胆囊肿大。以上尚未确诊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予以证实。
1.2方法
首先,应用PHILIPS EPIQ5型B超诊断仪对尚未确诊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B超检查。探头频率调整为3.5~5.0 MHz。医务人员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并在检查前一天保持空腹,或空腹8~12小时后检查,检查时使患者保持仰卧位、膝胸卧位或坐位的体位,对患者腹部进行横向、纵向及斜向等全方位检查[3]。检查时,医务人员提醒患者保持深呼吸,并对胆总管与胆囊管着重观察,结石在胆总管管腔内呈光团、光斑状,回声较强,后方出现声影,可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详尽记录结石状态及性质等。确诊后可安排患者手术治疗,未确诊的患者,继续观察症状变化或复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B超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准,分析B超诊断患者的确诊率、误诊率;通过以上两种,研究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B超诊断的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B超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B超诊断结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诊断率为96.00%(48/50);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42例,诊断率为84.00%(42/50),对两者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准,有6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12%(6/50),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6例中,患有胆管炎伴胰腺炎的患者有3例,患有胆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有2例,患有胆结石伴坏疽性胆囊炎的有1例,经手术治疗证实,未见结石。通过观察治疗,均已痊愈。如图1。
3讨论
胆总管结石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按照结石来源可分为原发性结石和继发性结石,其发病较急、复发性较强,且患病率较高,可引起患者休克,严重威胁患者预后。按照结石性质可将胆总管结石归类为胆色素型、胆固醇型、混合型,其中,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其病因离不开人们的饮食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摄入胆固醇的含量,可影响胆总管走向、胆汁流动等,进而避免胆固醇结石的发生。胆总管细小狭窄,内径约为0.7cm,长约7cm,具有一定的弹性,且弯曲度很高,胆汁若不能快速排出、长期淤堵,胆总管管壁增厚,内径扩张,进而形成结石,出现回声。及早诊断并预防胆总管结石,对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可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当前,应用B超诊断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中较为普遍,通过影像观察结石方位、大小、多少、堵塞程度、胆道感染情况等,例如,B超可检查到胆总管内胆汁在充盈状态下1mm的结石以及胆总管结石的直径大于2mm时的强回声和声影;还可测量胰头后方对胆总管横断面的情况,避免误诊、漏诊的现象;B超检查可检测到肝内外胆管和胆总管的扩张情况、胆囊肿大程度以及胆总管管腔内的声团和声影,为临床治疗提供重大价值[4]。
此次研究中出现6例误诊患者,其原因是患者不合理饮食,使胃肠道内气体造成胆总管扩张,进而造成误诊。因此,医护人员应将B超检查前的工作落实到位,叮嘱患者检查前空腹8~12小时。如果患者肠道内的气体较多,可建议灌肠后检查,保证诊断精确。另外,患者的体重、体位、腹壁疤痕、腹腔粘连和仪器辨识度以及负责人素质等都会影响B超诊断结果。
为提高胆总管B超检查的显示率,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总结:①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检查前空腹8~12小时;增加患者饮水量至500~1000 mL,促使胃腔充盈,提高透声效果,防止肠胃气体干扰;调整患者仰卧位、膝胸卧位的体位,加压探头,推开肠胃气体,进而提高胆总管显示率。②医护人员要掌握B超检查的知识体系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改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检查前后的事项,进而提高检查的精准度;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对操作流程、不利因素等不断总结,继而丰富自身的经验,增强“医者仁心”的责任感,确保检查精准。③医院应引进分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
本文研究显示,对比分析B超诊断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B超诊断结果为48例,诊断率为96.00%(48/50);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42例,诊断率为84.00%(42/50),对两者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准,有6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12%(6/50),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6例中,患有胆管炎伴胰腺炎的患者有3例,患有胆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有2例,患有胆结石伴坏疽性胆囊炎的有1例,经手术治疗证实,未见结石。通过观察治疗,均已痊愈。总之,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B超诊断,不单对患者没有创伤,还非常简捷、迅速,提高了检查符合率,降低了误诊率。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采用B超诊断较为广泛,超声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手法,并熟悉应用超声仪器,还可联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避免误诊,提高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彦杰,苏秉忠.胆总管巨大结石的内镜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0):149-151.
[2]王峰,傅江华,李世杰.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16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8):887-888.
[3]袁琴芬.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8):92-93.
[4]陈泽洋,高红桥.胆囊癌伴胆总管癌栓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12):958-9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