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方法此次一共纳入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33例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方案,进一步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在NIHSS评分、FMA评分以及MBI三项指标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方案的应用具备显著作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所以,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循证护理方案;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何银英.循证护理方案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317+320.
0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之为“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发病和脑中动脉栓塞、颅外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障碍、眩晕等[1]。为了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便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方案。此次重点分析评价循证护理方案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的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均符合WS/T398-2012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标准,且均知情签署相关医护同意书,进一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分布在52-78岁,平均(62.7±1.3)岁;病程为6个月至7年,平均(3.2±0.4)年。对照组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分布在51-76岁,平均(62.8±1.2)岁;病程为6个月至7年,平均(3.1±0.5)年。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备可比的意义。
1.2方法。此次对照组患者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方法,即严格按照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护理流程开展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及时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问题,确保护理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观察组患者则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循证护理小组的构建:在神经内科科室及时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护师、护师以及其他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具有循证依据的康复护理方案,结合以往的临床护理经验,并查找相关具有客观、科学的文献资料,最终确定康复护理方案。
1.2.2健康宣教:对患者普及有关疾病、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要想患者普及,使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高在康复护理期间的依从性。与此同时,了解患者的疑问,并耐心解答,使患者的疑惑得到有效消除。
1.2.3心理护理: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患者容易伴有一些消极心理,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需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关心、呵护及鼓励患者,使患者的消极心理得到有效消除,从而增强对抗疾病的自信心。
1.2.4肢体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包括左右手抓握训练、侧捏训练以及掌捏训练;具体方法为:由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3次,确保运动的缓慢,并为患者普及需要进行运动的位置、方向以及肌肉收缩等状态,进一步指导患者通过健侧肢体作为辅助,然后进行患侧肢的运动,合理控制运动幅度与运动量,每间隔1天进行1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0.5h左右。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恢复情况,可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例如在患侧肢体运动能力恢复效果较好的条件下,进行有氧运动,指导患者上下楼梯及步行练习等,每间隔1天进行1次训练,每次时间控制在0.5h左右,但需保证患者训练过程的安全。此外,待患者机体恢复理想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及步行能力训练等,从而到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
1.3评价标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其中,NIHSS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越显著;FMA评分和MBI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2-3]。
1.4统计学分析。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本次涉及的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此外,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NIHSS评分、FMA评分以及MBI三项指标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MBI评分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了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康复护理期间需确保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次提到的循证护理方案,注重构建循证护理小组,进一步根据临床护理经验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具备循证护理依据的护理方案,包括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加强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实施循证护理方案的观察组,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采取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中可知,循证护理方案的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还有学者表示,循证护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4-5]。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循证护理方案的应用具备显著作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所以,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莹,张睿,陶东霞,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6):146-148.
[2]冯正敏.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术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4):93-96.
[3]项阳,卜秀梅.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当代医学,2019,25(02):81-83.
[4]邹慧莉.循证护理方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名医,2018(11):134-136.
[5]邓燕玲,吴瑶,王凤英.循证护理方案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实践[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03):43-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