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体外循环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2 17:34: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体外循环手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并提出了应对低体温相关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体外循环;低体温;危害;护理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程锐.体外循环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336-337.

0引言

近年来,在体外循环技术(CPB)的支持下,小儿心脏外科各种手术技术飞速发展。但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患儿体温经历非生理性的降温、复温的大幅度变化,加上术前大面积的体表皮肤消毒,术中体腔长时间暴露于室温中,加之先心病婴幼儿特殊的生理特征,病人易出现体温不升等异常情况,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及机体代谢能力等,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术中危险及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所以,控制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实施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选取先心病患儿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0.3-4岁,体重7-26 kg,其中房间隔缺损6人,室间隔缺损8人,动脉导管未闭1人。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

1.2体温检测的方法。病人进入手术间麻醉诱导后立即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采用双探头,即肛温及鼻咽温(正常肛温36.9-37.7、正常鼻咽温36.0-37.5),电极放置于直肠齿状线以上。记录间隔为15 min/次。

\

 
2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生命体征平稳,转运至CCU。术中对60例病人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所有病人鼻咽温>36.0(±0.57),均未出现低体温现象,未出现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反应,安全进入CCU,护理效果满意。

3术中出现低体温的原因

3.1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作用。全麻下病人体温调节中枢反应阈值范围赠大约20倍左右,可使病人核心温度降低约4℃。而且,术中使用的镇静及麻醉药物都可抑制温度调节中枢,造成调节功能紊乱。

3.2手术过程操作。心脏手术备皮区消毒范围大,且乙醇、碘酊挥发时也会带走病人大量热量[1],病人在手术中胸腔及体内脏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引起体温的降低。

3.3体外循环手术的特性。体外循环术中,血液经管道流动导致的热量散发,心停跳前灌注的冷停跳液,预充时使用的低温液体,体外循环体表和血流降温等。

3.4患者自身。低体重儿几婴幼儿体积小,热传导性高,皮下组织少,缺少寒战反应,体温控制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导致机体调节能力较弱,易发生低温。病人在术前禁食禁水,也会造成产热不足。

3.5其他

3.5.1室温:手术间温度一般在20℃左右,病人胸腔、体表、脏器直接暴露于室温下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5.2输入大量低温液体:术中大量输入的低温液体和未经加温的库血,大量液体冲洗体腔。(研究表明,没输入1L的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1U的库血,可使核心体温降低约0.25摄氏度,输入越多,降低越快[2]。

4低体温对病人机体的影响

4.1病死率的增加。研究表明病人集体温度低于34℃、33℃、32℃时病人的病死率分别为40%、60%、100%。

4.2凝血功能减弱。低温过低会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聚功能受损,抑制凝血级联反应,降低凝血物质活性,降低凝血酶活性,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同种输血的需求。

4.3对心脏的影响。低温时,窦房结的起搏明显降低,而其他节律点相对较为兴奋,导致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室颤[3]。

4.4增加切口感染率。体温降低可直接损害骨髓免疫功能,求其实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释放,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明显增加切口感染率。

4.5其他。低温导致寒战会增加氧耗,心脏为补偿热量的损耗增加心排血量导致心率增快,增加心脏负担。另外,低温还可引起呼吸道损伤、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5护理干预措施

5.1提高手术间室温。维持良好且合适的手术间温度,室内温度应根据病人年龄、手术方式、生命体征等各方面考虑从而作出调整,确保手术室温湿度适宜进行手术。术前30 min调整温湿度,温度21-25℃适宜,湿度40%-60%适宜。

5.2实时监测病人体温。在手术过程中,为了保障病人的手术成功,维持患者的体温正常,应该运用相应的医疗器械,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发现病人出现低体温时,及时给予相关的保暖措施,

5.3手术床预热。接入病人前30 min将变温水床提前预热,温度设置36℃-38℃,手术床预热与室内加温同时使用时,虽不会使病人核心体温升高,但可减少皮肤表面温度于室温的差距,有助于减少热量流失。

5.4术中使用的液体加温。将术中使用冲洗液,消毒液,体外循环管道中的预充液进行加温处理,避免低温液体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吸收大量热量的情况发生。另外术中所需的库血也可进行加温,一般加热温度为37℃,加热温度不能超过39℃,否则易造成溶血。(温血灌注不适用于所有病人,近年来有报道温血灌注可使炎性介质增加,脑并发症发生率增高[4]。)

5.5其他方法。湿热交换器即人工鼻,使病人吸入的气体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能提高湿度50%但对防止体温下降效果不明显。

\

 
5.6体外循环术中的温度控制及配合。体外循环对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由于患者自身疾病的种类不用,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娴熟程度,以及在特殊情况下意外情况的发生,术者与灌注医生需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体外灌注方法,临床上鼻咽温28-30℃为浅低温、鼻咽温26-28℃为中度低温、18-20℃为深低温<20℃为极低深低温。本组采用的多为浅中低温循环,一般在体外循环全流量时开始降温,心内操作基本完成时开始复温。这个时间段,巡回护士应与灌注医生加强沟通,提前采取降温复温的辅助干预护理措施,降温前关闭暖毯、降低室温、调节变温水箱温度等操作,根据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冰帽等局部降温措施;在升温时,开启暖毯、提升室温、调节变温水箱、更换恒温冲洗液等,保证温度缓慢且匀速提升,直至病人体温达到正常后(肛温36.9-37.7、鼻咽温36.0-37.5),即可停止升温措施,保持体温直至病人离开手术室。

5.7做好术中的病人体温观察。术中加强观察,在体外循环降温、复温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病人温度监测情况,发现体温持续不升等情况时,及时排查,查看探头是否脱落、机体有效容量是否不足等。在升温及降温过程中与灌注医生有效沟通协调,严格观察温度变化,血温与水温相差不能超过10℃[5],以免形成气栓。

5.8转运时的保暖。体外循环结束后,血液不再经过氧合器加温循环,所以人体体温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巡回护士应做好相应的保暖措施,一般病人鼻咽温达到36.0℃时才可以离开手术间,病人离开前需提前与CCU护士沟通,提前调节室温、预热病床,做好准备。转运途中首先要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工作,并采取合适的保暖措施。

6讨论

正确的温度管理对婴幼儿先心病等危重病人十分重要,人体正常中心温度为36.5-37.5℃,临床上温度低于36.4即为低体温[6]。在体外循环中,低体温下,人体代谢率下降,机体耗氧量减少,在低温下进行体外循环灌注对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低温对机体有益,但多数情况下,会对人体功能造成损害,比如抑制凝血因子导致出血、切口感染、减少麻醉药物代谢、抑制免疫功能,增加伤口感染率等等,所以,低温对于人体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术中对病人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低体温,非常重要。

心脏手术危险性大,术中病人的各种生命体征都需要全面检测,体温作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中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整个手术中,手术室护士应该全面且熟练的掌握手术中低体温干预的时机,也就是手术开始前、体外循环开始前、转中、停机、转运这些阶段的体温管理,同时也为病人营造舒适的手术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小颖,吴新明.围手术期体温[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23(9):712.
[2]李慧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低体温的护理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2.
[3]黄宁光,译.保持围手术期体温正常[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3,6(4):203.
[4]龙村,李欣,于坤.体外循环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17.
[5]吴清玉.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03.
[6]陈京缦,韩小红.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低体温和体温检测[J].护理研究,2012,26(11):2887-28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