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病人颈内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20例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奇偶数分组,分别进行预防性护理、常规护理,各60例。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尿素氮(16.78±2.13)mmol/L、血肌酐(911.28±116.37)mmol/L、IPTH(201.37±31.28)pg/mL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显著。
关键词:血液透析;颈内;留置导管;血栓形成;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王宜华.探究血液透析病人颈内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治疗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32,136.
0引言
血液透析常用于肾功能衰歇患中,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维持血液透析的主要方法为建立动静脉内瘘,而常用血管通路方法为颈内长期留置导管,虽然效果显著,但在留置导管期间,容易诱发血栓,严重影响血液净化的寿命和进行。为了改善预后,保障透析充分性,还需合理选择一项护理指导[1]。而本文在面对血液透析患者时,运用不同护理措施,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120例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奇偶数分组,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2日期间完成。患者均存在血液透析适应症,且本次导管均留置在右颈内,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或上腔静脉。
观察组平均年龄(52.86±4.18)岁,平均透析时间(14.58±2.37)个月;性别:男性34例,女性26例;原发病:痛风性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28例,慢性肾炎25例,狼疮性肾炎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2.75±4.23)岁,平均透析时间(14.61±2.44)个月;性别:男性33例,女性27例;原发病:痛风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7例,慢性肾炎26例,狼疮性肾炎4例。两组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留置导管期间,需做好解释工作,安抚、关心患者情绪,尽可能营造一个舒适、优质、温馨的住院环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采用预防性护理,主要措施:
(1)血液透析前护理:为了保证血液透析的安全性,还需在透析前检查黏膜、皮肤等部位有无出血情况,并按照凝血谱和患者体重计算所需肝素量,在皮下隧道出口处、导管静脉、动脉管接头处涂抹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料,再消毒导管端面和四周,将肝素帽去除,抽出凝血块、部分残余血液、保留在封管中液体去除,随后抽出10~20 mL动静脉导管血液,针筒连接泵前输液管,在推注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血栓沉淀现象,若发现沉淀于针筒底部,弃之;若出现导管堵塞、静脉管腔引流血不畅、还需注射4 mL生理盐水+20万U尿激酶,30分钟后抽出丢弃,若无异常现象,便可开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2]。
(2)透析中护理: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增加巡视次数和时间,观察有无粘膜、皮肤出血倾向,观察透析器有无凝血现象,注意监测动静脉压力。
(3)血液透析结束后护理:在结束透析治疗后,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再使用20万U尿激酶稀释成4 mL进行冲洗,按照导管标记量注入导管腔内,以防形成血栓,将肝素帽盖好。若发现患者存在出血,需使用VitK或肝素等止血药物,并告知患者注意观察粘膜、皮肤变化,及时测量患者体内凝血谱,适当调节尿激酶、阿司匹林片、华法令、肝素等剂量[3]。
(4)并发症预防:①预防感染护理: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可因为操作不当、护理不当,增加感染几率,对此需秉持无菌操作,并在置管后第二天,及时更换敷料,根据季节选择更换时间,冬季每两天更换1次,夏季每三天更换1次,但发现渗血、渗液等情况立即更换,在更换期间,注意秉持无菌操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现象,覆盖透气性较好的无菌伤口敷料,对于出现红肿患者,需外涂百多邦软膏,并使用酒精(75%)湿敷;②堵管处理:时刻检查有无血栓形成,一旦发现堵塞还需给予尿激酶等药物注射[4,5]。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尿素氮、血肌酐、IPTH。
1.4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 22.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意味着统计差值存在对比性。
2结果
观察组血栓、感染、血流不畅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观察组尿素氮、血肌酐、IPTH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是指溶质荣国半透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运动,可有效将血液中过多的电解质和血液中代谢废物箱透析液移动,有效借助透析器进行物质交换,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了保证血液透析工作的持续性,还需合理选择一项有效、安全的血管通路[6]。通过分析报道,发现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具有留置时间长、使用安全方便、并发症少、透析充分、血流量佳、无需穿刺、对心功能影响性小等优势[7]。
对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配合预防性护理指导,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获取满意效果。通过透析前护理指导,能够合理使用各项药物,降低溶栓风险,为血液透析成功打下良好基础,避免导管的再次堵塞;通过透析中护理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当前异常之处,及时给予相应措施处理;通过透析后护理可做好导管封管工作,减少血栓、堵塞、血流不畅等几率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8]。
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肾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预防性护理指导能够保证透析工作顺利开展,改善当前肾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而言之,预防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遵医行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用于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显著,利于提高当前生存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改善肾功能,预防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凌红,冯彬,刘丽等.规律性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业,2016,25(9):87-88,89.
[2]杨梅芳.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4(21):226-227.
[3]史瑞英.长期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预防效果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4):582-584.
[4]梅妮娜,刘烨倩,李青枝等.个体化封管液封管在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41-142.
[5]张艳春.探索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59-259,260.
[6]林艳梅.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和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4,42(35):184-185,187.
[7]何莲.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要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5):197.
[8]唐欢.护理干预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在换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32(20):202-202,2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