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9 15:42: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对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为研究开展的时间段,此阶段内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进入研究。随后将此4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命名,划分方法为随机数表法。采取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手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取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数值结果为4.17%,对照组的数值结果为25%,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于宗建.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30-31+276.

Surgical Treatment Analysis of Difficultly Restrored Femu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YU Zong-jian

Lianyungang City Ganyu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nyungang,Jiangsu,222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clinical value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fficultly restrored femu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thods Choose 48 cases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reductio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9 as case samples.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24 cases)and control group(24 cases)with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fixation,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closed auxiliary small incision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Compare curative effects of two groups.Results Difference of operation duration,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length of stay and Harris joint function scores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4.17%,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25%.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ed,the form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atter,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losed and small incision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on difficult reductio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reduce injury to patients,promot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Difficultly restrored;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Surgical treatment

0 引言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又被称之为转子间骨折,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是患者的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该类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4%,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不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则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手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滑动髋螺钉内固定是最为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而采取髓内钉固定治疗难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等特点,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多,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被使用,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在临床治疗中也会发现,少数骨折闭合牵引复位较为困难,若给予患者牵引力,患者的骨折端可能会出现移位,使得骨折转换为难复位型,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了提高我院在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临床治疗质量的目的,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开展了此项研究,研究的病例样本分析对象为此阶段内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者在进入研究之前经过筛选。研究进行采用的方法为平行对照法,对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探究与分析。本文对48例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为研究开展的时间段,此阶段内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进入研究。随后将此4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观察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命名,划分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对照组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病人年龄在52-89岁,平均(67.9±3.1)岁。致伤原因:7例为车祸、5例为滑倒、6例为跌落、6例为高处坠落。观察组的患者中男和女均为12例,病人年龄在51-88岁,平均(69.1±3.4)岁。致伤原因:8例为车祸、4例为滑倒、7例为跌落、5例为高处坠落。在本次研究进行初始进行病例筛选时,将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感染性疾病、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在此项研究之外。研究开始前,患者及其家属已经通过医护人员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等有较为清晰的认知,随后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自愿签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指标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可以顺利进行。且本次研究的病例选取已经上报至我院的伦理委员会审核,已经核准通过。

\

 
1.2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医师观察记录患者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的移位程度,在局部麻醉下对患者实施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或患肢皮牵引制动。给予患者常规型的镇痛治疗,并给予那曲肝素钙抗凝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的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对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对患者原有的合并症进行积极的治疗,必要时可对患者的治疗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前2小时,给予患者适当的输液,以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对血液进行稀释;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静脉滴注1代或2代头孢类抗生素2 g。

采取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首先需要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随后对患者的下肢采取牵引床进行固定,对患者的断端的颈干角使用C臂透视的帮助下,解除骨折端的重叠,随后对患者进行消毒铺巾处理,处理完毕后进行手术治疗,术野无菌贴膜,以股骨大粗隆顶点的体表投影做为切口远端的标记,向近端沿肢体纵轴方向延伸,长约5厘米作为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浅深筋膜,对肌肉组织用大弯钳和食指钝性分离并适时止血,直至术者左食指可摸及明显的大粗隆顶点及梨状窝,明确进针点。在股骨小粗隆的体表投影上方偏内侧(可以C臂机透视定位),沿肢体纵轴方向作一小切口约2 cm,切开及分离时沿肌纤维方向,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分离达股骨粗隆部,以大弯钳或者骨膜剥离器伸入切口内,近端部分予以下压的力量,抵住股骨粗隆部的前方协助复位。C型臂透视确认复位情况。切口近端复位要使用专用的导针,选择股骨大粗隆梨状窝偏外顶点作为进针点,确认位置并使用C型臂透视确认。开髄则需要使用开口钻,逐号扩髓,将适宜髓内钉手动推入,忌暴力。向股骨颈方向使用专用的瞄准架,置入防旋钉,要求贴近股骨颈下缘置钉(C型臂确认)。位置满意后在远端锁入静态钉或者动态钉,置尾帽,上述操作完毕后,对切口进行清洗,随后进行止血处理,处理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

采取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手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接受麻醉后,常规外侧切口,在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使用钳夹固定后,用PFNA进行固定,其余的操作和闭合组相同。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由我院医务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关节功能的评分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且需要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观察。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数据模型,组间指标采用(χ2)和(t)来检验,相比较的两者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值,当P<0.05时,则认定相比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等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数据见表1。

\


2.2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为具体数据。

\
 

2.3并发症结果。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数值结果为4.17%,对照组的数值结果为25%,经过对比分析可知,前者显著高于低于后者,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为具体数据。

\

 

3讨论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空前提高。国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等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脱离原生化的。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也是当今社会人口发展的趋势之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越来越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同时种种原因使得各种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数逐年递增,外伤疾病就是其中之一,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占有全身骨折的3%-4%,多发群体为老年人[2]。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器官功能逐渐衰落,且多数老年人伴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在对其进行治疗时,若没有对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或者内固定物没有处于正确的位置,则很可能导致骨折移位加剧,对骨折的愈合有很大的影响。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常规情况下,周围的软组织铰链牵引可以辅助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但是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表明,对于少见的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常见的原因通常受外伤机制的影响,复位前术者根据骨折的移位类型及断端粉碎程度,大小粗隆及外侧壁的完整情况分析受伤机制,需要远端肢体外旋,内收,牵引等进行复位,同时要考虑肌肉韧带的牵拉及患者体位的影响。具体操作中,在麻醉生效后,远端肢体先进行固定,骨科牵引床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在牵引的状态下,骨折断端移位的变化通常是远端向后成角,近端向前移位,远近端是反方向的,所以复位时需要纠正这种状态,利用臀下垫无菌单及近端下压的方式。当然需要助手配合远端肢体的内收外旋等操作,需要C型臂的透视确认。一般情况下,在术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次切开复位是复位不成功的主要解决办法,这样不仅会延长了手术时间,还会增大出血量[3]。由此分析可知,此类骨折不可以使用牵引复位的原因是:首先破坏了患者的骨折端周围前方软组织的铰链,随后对近骨折端的限制作用较小,骨折线的方向为从后上到前下的斜冠状骨折骨折远端位置低,在小粗隆水平或远端,髂股韧带止于近骨块远端[4-5]。

笔者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小粗隆是髂腰肌的止点正位,骨折小粗隆一般呈现游离的情况,故在近骨折端向前旋转移位中需要进行髂腰肌牵拉,故采取髂腰肌牵拉来复位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手术及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是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会导致术中麻醉的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增加[6-7]。且使用此种术法,术中出血量大,会对手术区域周围的软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可能会增加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疾病的发生概率,非常不利于老年患者的预后[8]。而采用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具有术中操作简单、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等特点;且手术的时间短,术中的出血量较少,骨折复位确切,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很小,较为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

对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的操作特点进行总结,即为通过远近端撬拨,对骨折的两端进行同时的控制,此时的复位难度较低且准确度高;在这样的操作下,两骨折断端不容易被暴露,对软组织的损伤可以降到最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影响断端的血运,用2枚克氏针来对复位完毕后的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以此来对助手进行有效解放,同时对术者的疲劳进行缓解[9-10],如果患者的骨折端出现了粉碎的情况,则固定不宜使用克氏针,持续维持复位则需要使用骨膜起子和尖锥等工具,在髓内钉和打入头钉定位针插入后进行去除,否则骨折断端会出现再次移位的情况。

总体而言,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治疗有较大的难度,需要选择优质高效的术式。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因此要在手术开始前做好相关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接受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的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为
(50.31±2.38)min、术中出血量为(178.35±4.89)mL、住院时间为(7.21±1.57)d。而接受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为(84.89±4.01)mL、术中出血量为(219.46±3.27)mL、住院时间为(11.39±2.10)d。可见前者的三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后者,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中,前者的评分结果为(89.27±3.24)分,后者的评分结果为(62.10±3.28)分,前者的数值结果显著高于后者,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结果中,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后者的并发症发生结果为2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显著(P<0.05)。由此三项指标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在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用骨科牵引床闭合复位,结合小转子体表投影上方的小切口协助复位的股骨近端髓内防旋内固定,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难复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辅助小切口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可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兵,刘利民,高志华,等.短重建钉治疗老年难复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7,39(2):146-149.
[2]董思根,DONGSi-gen.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锁定板微创接骨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2):124-125.
[3]赵鹏,李东亮,杨飞,等.难复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J].中国骨伤,2016,29(8):693-696.
[4]任群洲,李春玉,姜道勤.PFNA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6,6(30):121-122.
[5]彭丹,陈振中,曾凡军.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6):75-77.
[6]张修华,李杨.闭合复位微创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v.16;No.385(17):137-138.
[7]李青忠,姚志宏,王君,等.闭合手法复位小切口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4):584-586.
[8]郭伟华,王虎,李保良,等.闭合复位PFNA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2):18-20.
[9]夏荣刚.微创复位技术治疗复杂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8):617-620.
[10]陈军,席琳,伏鹏,等.加长柄水泥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8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582-5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