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分级诊疗认知影响。方法选定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接受常规注射治疗的1558例门诊患者,均在大型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过且已确认肿瘤,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其分级诊疗认知信息,观察、分析其分级诊疗认知情况、就医意愿情况、基层机构认知情况。结果城镇职工医保、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学历、31-40岁等类别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深,不同医疗保险类型、职业、文化水平、年龄的研究对象,其分级诊疗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P<0.05);1558例门诊患者中,不愿意基层就医者占57.70%,愿意者占42.30%;认为基层机构无法对稳定期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进行正确治疗的患者数量占37.36%,不清楚患者数量占24.39%,认为可以的占38.25%。结论现阶段多数患者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不高,应加强宣传力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设施,以提高分级诊疗的推行效率、推广程度。
关键词:影响分析;分级诊疗;三甲医院
本文引用格式:张敏,杜光会,陈静.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分级诊疗认知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53+60.
0引言
分级诊疗主要是一种依照疾病治疗难易程度及急、缓、轻、重作相应分级的治疗方式[1],不同层次的疾病类型可由级别不同、医资力量不同的医疗机构承担负责,另可将大中型机构的一般性护理、康复、门诊等医疗服务实施分流管理,下放至基层机构施予处理[2],可完善整体治疗流程,提升患者治疗效率。但目前由于民众对于分级诊疗工作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不信任,故推行较为困难。本文为系统分析、研究分级诊疗制度在三甲医院门诊就诊患者中实施的相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2016年06月13日至2018月10年03日本院收诊的1558门诊患者,均行常规注射治疗。其中男688人,女870人;年龄18-73岁,平均(42.84±2.47)岁。
纳入标准:①精神正常、神志清楚。②1558例研究对象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已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配合度不高或因故中途退出者。②视听障碍、行为障碍或言语障碍者。
1.2方法。了解相关文献的前提下设计针对性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对分级诊疗的态度、认知水平及其社会人口学特征,以抽样调查法于现场对本院门诊就诊患者作相应评测。若患者问卷作答无困难、逻辑清晰且表达清楚,应由其自行填写问卷;而理解内容较差,识字困难且视力不佳,应由其家属代为答复、填写。
1.3观察指标。观察评测入组研究对象患者的分级诊疗认知情况、就医意愿情况、基层机构认知情况。
1.4统计学处理。SPSS 21.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上,入组研究对象的分级诊疗认知情况、就医意愿情况、基层机构认知情况用“百分数”表示(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558例患者的分级诊疗认知情况。本次研究对象了解分级诊疗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朋友或家人(15.28%)、互联网(16.37%)、电视或广播(22.85%)、医疗宣传机构(45.50%)。而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学历、31-40岁等类别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深,不同医疗保险类型、职业、文化水平、年龄的研究对象,其分级诊疗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P<0.05),如表1。
2.21558例患者的就医意愿以及基层机构认知情况。1558例患者中,不愿意基层就医者占57.70%(899例),愿意者占42.30%(659例)。不愿意因素主要包括药品种类少24.26%(378例)、医疗设备不完善11.49%(179例)、医师技术差21.95%(342例)。基层医疗机构优势主要包括费用低8.54%(133例)、看病流程少16.50%(257例)、排队时间短10.72%(167例)、离家近6.55%(102例)等。此外,认为基层机构无法对稳定期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进行正确治疗的患者数量占37.36%(582例),不清楚患者数量占24.39%(380例),认为可以的占38.25%(596例)。
3讨论
本次研究1558例患者中,仅480人(30.81%)了解分级诊疗,可说明其制度的宣传力度较差。而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学历、31-40岁等类别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知识的了解程度更深,说明工作环境佳且文化程度高者,更为关注医疗卫生以及国家政策[3]。一般而言,基层医疗机构具有医疗技术水平高、收费低、方便快捷等优点[4],应成为居民看病最佳选择。但结果表示1558例患者中,不愿意基层就医者占57.70%,愿意者占42.30%,不愿意因素主要包括药品种类少24.26%(378例)、医疗设备不完善11.49%(179例)、医师技术差21.95%(342例),且部分研究对象认为基层机构无法对稳定期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进行正确治疗,对其医疗服务能力存在质疑。一般而言,肿瘤患者于病情稳定期应定期接受一到多次不等的常规药物注射,由于需长期进行注射,为减少大型医院等候时间长、门诊看病难的问题,节约财务、人力、时间成本,可于分级诊疗下到基础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避免患者来回奔波。同时这部分患者的分级下转亦能提高基础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业务量,可促进基础社区与大型三甲医院(医联体内)互惠,改善整体医疗结构。期间基层医疗机构需做到四点:①找准定位,上转能力范围外患者并持续进行健康管理政策;②可邀请大医院专家、执业医师于分级诊疗实行初期进行坐诊,下沉部分优质医疗资源[5],可保证群众吸引力;③强化器械配备,加大医疗资源投入;④对接大医院及基层用药目录,大力建设基层机构软实力[6]。
综上所述,为改善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确保治疗资源逐层递进,应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设施,增强其机构软、硬实力。
参考文献
[1]毕丽青,王翠玲,郝彦琴.以山西某医院十年传染病流行特征论分级诊疗模式下传染病防治的新需求[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05):699-700.
[2]宋晨,陈泽,查晓丽,等.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及分级诊疗推行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05):731-736.
[3]王荣英,李峰,支晓,等.基于门诊就诊疾病谱分析的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在分级诊疗中的定位与发展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17-3421.
[4]田爱红.基于社区患者满意度调查的分级诊疗政策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5):2756-2759.
[5]曾雁冰,陈乐乐,黄晓玲,等.厦门市医师和居民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的认知及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11):851-856.
[6]唐英,杨宁.省级公立医院分级诊疗的做法与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8):175-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