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分别应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和单独美沙拉嗪治疗。治疗8周后,分析两组疗效并观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后的IL-8水平为(15.36±2.73)ng/L,IL-10水平为(68.39±7.22)ng/L,IL-17水平为(110.48±32.74)ng/L,TNF-α水平为(45.32±11.76)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美沙拉嗪;益生菌;炎症性肠病;炎性因子
本文引用格式:李梦莹,舍玲.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23+128.
0引言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其主要类型,患者可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危害大,易复发,迁延难愈,美沙拉嗪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首选药物。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确诊的6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男分别为14例、12例,女分别为20例、22例,年龄分别为(39.83±8.16)岁、
(40.24±7.9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500 mg×10袋/盒(上海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64),1000 mg/次,1日4次,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 mg×36粒/盒(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50032),2粒/次,1日2次。对照组仅服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方法剂量同治疗组。治疗8周后复查内镜,分析两组疗效,观察IL-8、IL-10、IL-17、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
1.3疗效评定及观察指标。根据临床症状及肠镜复查结果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或无无活动性炎症;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及肠镜复查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血清炎症因子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测定IL-8、IL-10、IL-17、TNF-α水平(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的χ2检验和t检验来分析两组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s)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应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的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为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566,P<0.05),见表1。
2.2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析。治疗后,治疗组的IL-8水平为(15.36±2.73)ng/L,IL-10水平为(68.39±7.22)ng/L,IL-17水平为(110.48±32.74)ng/L,TNF-α水平为(45.32±11.76)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IBD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启动肠道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及免疫调节因子,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溃疡经久不愈、炎性增生等改变。相关研究表明,IBD患者体内的TNF-α,IL-8、
IL-17呈高表达,而IL-10呈低表达,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相关性[2-3]。IL-8、IL-17和TNF-α均属于促炎因子,通过促进炎性介质释放引起肠道炎性反应,造成肠黏膜损伤;IL-10属于抗炎因子,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从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聚集于炎性病灶中[4-5]。且有研究表明,IBD患者中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数量下降,而致病菌数量增多,致病菌分泌的肠毒素使肠上皮通透性增高,分泌的免疫抑制性蛋白使肠道黏膜免疫失调,且细菌过度定植影响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上述因素均会导致肠上皮细胞损伤,使肠道发生炎症反应。
本研究分析了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IBD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两组IL-8、IL-17、TNF-α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更低,IL-10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6-7]。美沙拉嗪为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抑制肠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对肠道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8]。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定植后,通过生成细菌素等抗菌物质,可抑制致病菌生长定植,改善局部微生物环境,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应答,调控肠道淋巴细胞对T细胞的作用,增加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数量,抑制上皮细胞NF-KB活性,减少有害物质生产量,减轻肠道炎症活动,缓解临床症状[9-10]。综上所述,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可有效治疗IBD,能降低IL-8、IL-17、TNF-α水平,增加IL-10水平,控制疾病进展,减轻机体受损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裴玲燕,柯愈诗.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6):553-557.
[2]Andersen NN,Jess T.Risk of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biological treatmen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43):16014-16019.
[3]孙钦娟,李琴,宛东,等.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中表达的分析[J].胃肠病学,2018,23(1):13-17.
[4]陈策,黄功华,刘新光.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11):2081-2085.
[5]张艳丽,刘新风,于秀娟,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5,55(10):79-80.
[6]李燕飞,杨剑,徐舒佳.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1):67-70.
[7]章宏伟,曾敬科.益生菌和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6):174-186.
[8]王雪艳,解淑萍,索智敏,等.布地奈德和美沙拉嗪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16):1594-1596.
[9]Bron PA,Kleerebezem M,Brummer RJ,et al.Can probiotics modulate human disease by impact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J].Br J Nutr,2017,117(1):93-107.
[10]赵东,徐桂芳,邹晓平.益生菌的作用机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2,32(2):7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