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发热一证绝非汗法一途,其“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而有之,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从中医八法的角度对发热治法加以阐述,提纲挈领地理清治疗发热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发热;中医八法;《伤寒论》
本文引用格式:李海玉.浅析中医八法治疗发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264,271.
0引言
中医“八法”清代医家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提出,中医八法即“汗、吐、下、和、清、温、补、消”8种治疗方法[1],对中医治法给出了概括性得总结,集大成于《伤寒杂病论》[2]。发热是体温高于正常范围或体温正常而患者自觉有发热感[3],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或作为单独的症状就医,或作为伴发症状,其临证错综复杂,笔者将对中医八法各种治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梳理,归纳。冀此希望能提高大家扩展临证用方的思路。
1汗法
冠八法之首,汗法源于《内经》,对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原则均有论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4]。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以麻桂解表散寒,辛温发汗[5]。“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治疗当以桂枝汤治之,以解肌发汗,调和营卫[6]。另外“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为温病初起,以发散肺卫的郁热为主主。
2下法
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其理论依据,首先提出了下法的原则[7]。仲景传承《内经》因势利导驱邪的思想,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关于发热的记载有潮热、壮热、蒸蒸发热、但热不寒等。对于这类因燥热内结,腑实不通,仲景采用承气汤及大柴胡汤类以通腑泄热。另外下法尤其适用于急重症感染性发热,潘已丰[8]等通过大承气汤鼻伺及灌肠通腑泄热,迅速缓解胰腺炎患者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不适,以达到“去邪安正,给邪出路”而迅速的缓解病情。
3和法
是利用药物增强正气或者调节脏腑关系,促使机体重新回归阴平阳秘的状态。此法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发热。《灵枢·终始》篇提到“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其具体应用始于张仲景,《伤寒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9]。《伤寒论》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痛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和法所治发热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发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退热。徐佳[10]等运用和解法治疗1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发热,治疗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热退后皮疹色渐淡,脱屑减少,瘙痒减轻。
4温法
《内经》中就提出的“治寒以热”“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是后世温法的基础。《伤寒论》301条所描述的:“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以麻、附等辛温之品温少阴里,助解表退热。《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以姜、附急峻回阳救逆。
5清法
清法最早见于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但早在《伤寒论》中已有体现。《伤寒论》中虽无清法之名,而有清法之实,清法是运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泻热、解毒、凉血、滋阴透热等作用[11]。《伤寒论》第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石膏知母清阳明气分退热,本证虽言“无大热”,但临证时仍有发热或高热,通过清肺平喘,达到汗出热散的效果;”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二药合用,清宣胸中郁热,火热得清,郁结得散,懊恼自止;第262条:“伤寒身黄,发热,桅子柏皮汤主之。”祛湿热之邪,黄退热除。
6补法
补法是指通过补益机体阴阳气血,使得由虚劳造成的脏腑功能衰弱状况得到恢复的治疗方法。《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治疗遵循《内经》之“阴阳俱不足……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原则,于小建中汤甘温建中除热,后世在此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甘温除热法[12]。《伤寒论》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四药相合,温补脾阳。阳复则寒祛湿化诸症可愈。
7消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本法适用于逐渐形成的有形滞涩,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说“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13]。《伤寒论》第149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论述热入血室,与瘀血互结,阻滞其中,正邪交争而使寒热往来,发作如疟[14]。第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水热互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于猪苓汤宣通气机退热。
8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为中医学吐法的最早出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常山、瓜蒂、黎芦等用于催吐之药[13]。《伤寒论》第166条所云“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对于论中所谓“病如桂枝证”却又宜瓜蒂散涌吐者,其同中之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的明白“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此虽病如桂枝证,然寒邪客于胸中而不在表也。发热病情比较复杂,故而用单一治法不足以指导临床运用,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病机,合理选择治法与方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导致国民体质下降,然中医治疗发热优势仍是西药无法取代,中医治疗疾病有整体性,动态性,联系性,系统性的特点。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的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研读《伤寒论》,学习中医经典,领悟辨证论治精髓,善于融汇贯通,善于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医药。
参考文献
[1]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6,29.
[2]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广州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