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6 15:07: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4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率等情况,治疗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率,控制出血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恶性肿瘤

本文引用格式:袁秋霞,姚志新,庄洪峰,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63-64.

0引言

早期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传统的手术方法为救治早期胃癌与癌前病变的重要方法,不少于96%的5年生存时间[1]。但是开创手术危害大,容易产生并发症,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目前,伴随医疗技术的逐渐增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获得广泛的应用[2]。所以,该报告中,选取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病人,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整理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与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研究,皆获得确诊。分为: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2~73岁;包括:隆起性12例,浅表平坦型13例,浅表凹陷型15例。平均分成两组,通过对比所有病人的一般信息,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组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采用OlympusGIFQ260J胃镜、OlympusPSD-2E高频电治疗仪,胃镜前部配置软式透明帽。麻醉后,选择侧卧位开展ESD治疗。0.4%靛胭脂明确病变面积,在病灶周边大概0.5 cm处应用APC实施电凝标记,大概0.2 cm。应用生理盐水、甘油果糖、盐酸肾上腺素的注射液在标记点旁边进行注射,1次2 mL,促使病变整体抬起。采取IT刀按照标记点外侧环形切到黏膜下层,然后进行黏膜下剥离,然后向里面注射混合液,让其处于隆起状态,尽可能的切除病灶。有效止血,保持视野清晰。粗血管出血使用止血钳电凝。术后监测是否发生活动性出血,对于暴露的粗血管进行电凝处理,并且喷洒糖铝胶,防止再次出血。切除后,实施展平固定,用10%福尔马林固定送检。术后给予常规的治疗,第1天禁食,第2天进流食,观察生命体征情况,行血常规以及腹平片检查。对迟发性出血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对穿孔者进行内镜下钛夹夹闭和胃肠减压治疗[3]。按照结果掌握癌变的直径,浸润程度、切缘情况等。对于切缘或基底部癌细胞者采取手术治疗。

1.3效果评价

①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住院时间等;②对比胃出血、胃狭窄等不良症状等;③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较大,存在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2.1手术指标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治疗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见表2。


\
 

3讨论

对于仅出现在胃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范围以及是否转移,都属于早期胃癌[3]。若可以及时的手术,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4]。传统的开腹手术技术成熟,5年的生存率非常大,但是身体恢复较差,并发症多。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属于一种微创的方法,胃镜下对于直径大于2 cm的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进而最大程度的切除病变,并且降低对胃的伤害[5]。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位置局限,因此,ESD即是更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无法清扫淋巴结,因此,只适用淋巴结转移率较小的胃癌病人[6]。该种术式具有针对性,危害低,患者可以进行反复ESD治疗,不但可以切除病变组织,并且能够获得完整的标本,防止发生误诊[7],能够明确病变的分化程度、种类、浸润程度情况,给予病情的判断[8]。该报告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组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以及住院远远小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伤害低;此外,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是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即为胃镜下对病灶注射生理盐水导致组织分离,切除病变需要较小的电流,有效控制出血、穿孔等。术后随访1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复发率小。总的来说,对于早期胃癌与癌前病变患者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提高手术效果,明显的减少并发症率以及复发率。适合临床工作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鋆,季大年,李风,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人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8,2(21):52-53.
[2]Choi MK,Kim GH,Park DY,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Surgical Endoscopy&Other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2013,77(5):AB223.
[3]柴小兵,段旭红,李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国内镜杂志,2018,24(1):50-55.
[4]Liu JZ,Xu MD,Yao LQ,et al.Three years clinical value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early gastric cancer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2017,6(21):6672-6677.
[5]李军,施毅卿,姜松耀.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6):637-640.
[6]蔡方宙,梁远国,郑丽梅,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7):60-62.
[7]孔文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2):96-97.
[8]Onozato Y,Ishihara H,Iizuka H,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s and large flat adenomas[J].Endoscopy,2006,38(10):980-9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2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