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以无差异分类法将患者分为单一组(n=33,患者仅接受阿司匹林单一治疗)和联合组(n=33,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通过NIHSS评分判定治疗前后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P大于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单一组相比明显更优,统计学显示P小于0.05。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9/33),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33),联合组数据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更高,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还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血栓
本文引用格式:陈后文.脑血栓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142,144.
0引言
脑血栓多发于老年患者,是脑梗死的典型病症之一,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血管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出现狭窄、管腔闭塞以及血黏度增加等,另外血液成分也发生改变,由此引发血管阻塞和供血量不足,进而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细胞病变坏死,最终出现神经损伤[1]。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背景下,我国脑血栓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显示,通过溶栓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损伤问题,疗效较好[2]。基于此,本文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脑血栓患者,以无差异分类法将患者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血栓的临床诊断标准[3];年龄≥60岁;入院前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上;患者和家属对此次试验知情且已签署意愿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心、肺、肾等器脏功能衰竭或者不全;大面积脑梗死;有脑出血病史;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者重大免疫系统疾病;依从性较差患者。单一组33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32±4.02)岁;。联合组33例,其中男性患1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6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65±4.21)岁。上述资料中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保持均衡性,P小于0.05,对比研究成立。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吸氧治疗、给予患者低盐饮食,维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进行降压)治疗。单一组患者仅使用阿司匹林(国药准字J20171021;Bayer Schering Pharma AG;规格:0.1g×30片)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前两天每天0.3g,每天服用一次。治疗第三天将剂量改为0.1g,每天服用一次,治疗周期为两周。联合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规格:75mg×7片)联合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方法与常规组相同,氯吡格雷第一天口服用0.3g,第二天起服用75mg每天一次,治疗周期为两周。
1.3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根据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为判定标准[4],分值区域在0分-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瘙痒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搜集的66脑血栓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n(%)];t检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等计量资料(±s)。P<0.05象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功能改善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P大于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单一组相比更优,统计学显示P小于0.05,详细数据以及对比详情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对比
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各1例),明显低于单一组的27.27%(恶心呕吐4例、腹痛腹泻2例、皮肤瘙痒3例),统计学显示2为5.345,P小于0.05。
3讨论
脑血栓属于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发病较急,致残和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研究显示,脑血栓形成部位多位于大脑前/后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颈内动脉、椎动脉上段及颈总动脉等[5]。发病时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临床表现以头晕、言语不利、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为主。研究证明,治疗脑血栓的应该以扩张血管为主,因此尽可能降低血栓对血管的影响,脑血栓损伤具有可逆性,促进血流恢复即可帮助受损神经恢复[6]。阿司匹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治疗血栓的目的,且临床实践证明单一使用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疗效有限。氯吡格雷具有抑制腺苷二磷酸受体的作用,阻止与腺苷二磷酸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另外,针对血小板凝聚活性剂,该药物也具有阻滞作用,能增加本药物的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本研究证明,两种药物共同作用,相互补充,可发挥双重功效。对66例脑血栓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单一组患者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异,P大于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单一组相比明显更优,统计学显示P小于0.05。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7%(9/33),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33),联合组数据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于脑血栓患者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更高,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还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艳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109-111.
[2]何爱芳,宁子秀.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4):67-69.
[3]迟海岩.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1):128-129.
[4]杨秋.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3):98-99.
[5]张淑华.急性脑梗死应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112-112.
[6]李兰红,王晋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926-19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