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阐述慢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单独给予西药思密达口服,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艾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腹痛(1.26±0.16)d消失、腹胀(2.14±0.15)d消失、腹泻(2.28±0.32)d消失、脱水(2.14±0.60)d消失、有效率96.4%。对照组腹痛(4.9±0.9)d消失、腹胀(5.9±0.4)d消失、腹泻(7.4±0.8d消失、脱水(9.1±0.3)d消失、有效率71.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穴位贴敷、艾灸,联合中药口服的方式治疗慢性腹泻,可有效减轻腹痛、腹胀、腹泻以及脱水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可对上述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腹泻;辨证治疗;穴位贴敷;艾灸;思密达
本文引用格式:张忠晶,荆扬.慢性腹泻中医治疗方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131,140.
0引言
慢性腹泻为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3次/d)、排便量增加(>200g/d)、粪便性状改变(含水量>85%)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有恶心腹痛、腹胀症状。发病后,如未及早治疗,易诱发水电解质失衡,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以给予西药思密达治疗为主,可取得一定的效果。有研究指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疾病,效果更佳。本文于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慢性腹泻患者中,随机选取5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观察了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28)性别:男/女=17/11,平均(38.95±10.58)岁,病程(3.46±1.68)周。对照组(n=28)性别:男/女=16/12,平均(39.41±9.87)岁,病程(3.58±1.74)周。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1)患者均已确诊为慢性腹泻;(2)无其他消化系统疾病;(3)无心、肝、肾等功能障碍;(4)无用药禁忌症;(5)非妊娠及哺乳期女性;(6)自愿参与。
1.3方法
对照组单独给予西药思密达口服,用法用量:3g/次,3次/d,口服。
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疾病:(1)中药给药方法如下:①脾虚泄泻: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方剂包括党参15g、炒白术15g、扁豆10g、橘皮6g、茯苓10g、葛根10g等。②肾虚泄泻:给予四神丸加减治疗,方剂包括肉豆蔻10g、吴茱萸10g、五味子10g、白术10g等。年老者,加桃花汤口服。食滞者,加山楂15g。③肝郁泄泻:给予痛泻药方加减治疗,方剂包括白芍10g、白术10g、橘皮15g、木香3g、神曲10g。腹泻严重者,加白术20g。肠鸣严重者,加防风15g。肛门灼热者,加藿香6g、黄连6g。上述药物均以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2)穴位贴敷:取双侧涌泉穴作为主穴,给予穴位贴敷。取吴茱萸10g,研磨成为粉末,以醋调和,使之成为糊状,贴敷于穴位之上,采用胶布固定,8h后取下,1次/d,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3)艾灸: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给予艾灸,取穴足三里、神阙。脾虚者,加天枢。中期下陷者,加气海。5~8壮/穴,1次/d,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腹痛(1.26±0.16)d消失、腹胀(2.14±0.15)d消失、腹泻(2.28±0.32)d消失、脱水(2.14±0.60)d消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96.4%,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腹泻的发生,与肝胆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显著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诱发腹部包块、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病后及早治疗,可有效减轻病情,使治愈率得以提升[1]。
慢性腹泻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给予患者思密达口服,可有效实现对胃黏膜的保护。此外,药物进入人体后,同样可使已破坏的消化道黏膜得以修复,增强胃肠道的抗攻击能力,提高治疗有效率[2]。本文研究发现,单独给予患者思密达治疗慢性腹泻后,患者腹痛(4.9±0.9)d消失、腹胀(5.9±0.4)d消失、腹泻(7.4±0.8d消失、脱水(9.1±0.3)d消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疾病治疗时间较长,病情缓解速度缓慢。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1.4%,提示疗效有待改善。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属“久泻”的范畴,具有起病缓慢,病情进展速度慢的特点,疾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痛苦较大。导致慢性腹泻发生的病机,以“脾虚湿胜”为主。脾主升清,脾虚,则清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泄泻。以健脾除湿为主要原则,对疾病进行治疗,是减轻慢性腹泻患者病情的关键。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将慢性腹泻分为脾虚泄泻、肾虚泄泻、肝郁泄泻三种证型。脾虚泄泻患者,多伴有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症状,患者面色萎黄。针对此类型患者,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药物中的党参、炒白术、扁豆、橘皮等中药作用可随之发挥,有效健脾益气,且可减轻腹痛症状。肾虚泄泻患者,除饮食量减少外,同样存在嗳气症状,且腹中雷鸣。给予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等中药治疗,可抑肝扶脾。针对年老者,加桃花汤口服,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针对食滞者,加山楂治疗,可促进消化。肝郁泄泻患者,多伴有情绪紧张症状。中药痛泻药方中,含有白芍、白术、橘皮、木香等组分。上述组分经口服进入人体后,可健脾补虚、利气醒脾。长期服药,清浊自分。在给予患者中药痛泻药方治疗的同时,联合给予防风,可消除肠鸣。联合给予黄连,可减轻肛门灼热症状。采用上述药物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减轻,可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除中药口服外,穴位贴敷同样为中医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的主要手段。穴位贴敷同样为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以吴茱萸作为主要药物,于双侧涌泉穴给予贴敷,可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采用艾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可有效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可调理脾胃,减轻病情,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中药口服联合中医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疾病后,慢性腹泻患者腹痛(1.26±0.16)d消失、腹胀(2.14±0.15)d消失、腹泻(2.28±0.32)d消失、脱水(2.14±0.60)d消失,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更短。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有效率96.4%,与未给予中医治疗者相比,有效率更高。本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与服用西药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药物应用安全性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穴位贴敷、艾灸,联合中药口服的方式治疗慢性腹泻,可有效减轻腹痛、腹胀、腹泻以及脱水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可对上述治疗方法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斐.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食管癌术后慢性腹泻的临床价值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20):3009-3011.
[2]韩宗萍,谭晓英,韦贤.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辨证施护干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03):74-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