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50只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实验组(40例,50只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实验组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比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和70%),术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和22%),组间差异形成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够提升治疗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野和视力,应该进行推广。
关键词:可调节缝线;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于冰.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118-119.
0引言
青光眼是眼科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基层医院当中,通常利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术后患者会存在浅前房、前房出血等并发症[1]。我院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传统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能够明显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0例(100只眼)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30只眼),女16例(20只眼)。患者年龄为40-76岁,平均(59.8±12.3)岁。术前眼压为14-60 mmHg,平均(30.2±10.9)mmHg;实验组中,男26例(32只眼),女14例(18只眼)。最小年龄为41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60.5±13.3)岁。术前眼压为15-61 mmHg,平均(31.9±11.8)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小梁前出书,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利用2 mL利多卡因(浓度为2%)球后阻滞麻醉,做上直肌旁结膜下进行局部麻醉,并对其进行固定缝线。在显微镜下做结膜瓣(以穹窿作为基底),将角膜缘作基底,做矩形巩膜瓣(4×4 mm),厚度为巩膜的二分之一。分离到透明角膜约1 cm,进行角膜缘前房作为穿刺口。切除巩膜瓣下的小梁组织和相应部位的虹膜周边,将巩膜瓣进行复位。通过尼龙线缝合巩膜瓣的两后角,保证松紧程度适宜,巩膜瓣的受力能够比较均匀。从角膜穿刺口向前房内注入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0.9%),恢复前房,缝口周围存在的液体利用棉签进行吸干,观察切原周围的湿润程度。恢复结膜瓣,在球结膜切口的两个端角巩膜处进行缝合,在结膜囊中滴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后包扎术眼。实验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常规小梁切除术的方式参考对照组。在巩膜瓣的两个腰部中央进行可调节缝线,利用尼龙线将其进行有效缝合,保证松紧程度适宜。在两腰部中央各进行1针可调节缝线,通过尼龙线在穹窿结膜面进行进针,穿过矩形巩膜瓣两腰部中央各打上3环活结,拉紧缝线以后剪断巩膜侧,避免滑入到结膜下。术后第1 d开放点眼,常规给予患者双氯芬钠钠滴眼液,每天4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天1次;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每天6次。如果患者滤过过强、前房比较浅,可以加用阿托品眼用凝胶,每天3次。患者前房良好,眼压处于10-15 mmHg,常规手术后15 d就可以进行拆除。患者前房良好且眼压显示正常,滤过泡平坦可以进行按摩;术后前房比较深并且眼压超过21 mmHg的患者,可以将调节缝线进行拆除,如果拆除一根以后进行按摩的效果并不明显,也可以将第二根可调节缝线也拆掉进行按摩。
1.3观察指标。出院时记录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视野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的成功率,评价标准:手术后无需通过降眼压进行治疗,眼压低于2.793kPa为手术成功。以滤过泡的分类标准作为依据,对非功能型滤过泡和功能型滤过泡的发生率进行计算。对两组患者的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并对比,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和前房纤维渗出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处理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行卡方检验,以χ2表示,治疗依从性行t检验,以
(±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出院时实验组平均眼压为(2.04±0.56)kPa,对照组平均眼压为(1.97±0.75)kPa,两组患者差异并不明显(t=0.5288;P=0.5981;P>0.05);实验组周边视敏度提升者38眼,占比76%;对照组周边视敏感度提升者28例,占比56%,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χ2=4.4563;P=0.0348;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15 d,平均住院时间为(8.1±2.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29 d,平均住院时间为(11.6±4.5)d,差异比较明显(t=4.9838;P=0.0000;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有48眼眼压小于2.793 kPa,成功率为96%;对照组有40眼眼压小于2.793 kPa,成功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χ2=6.0606;P=0.0138;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2周滤过泡对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45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比90%;对照组35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比70%。两组比较差异比较显著(χ2=6.2500;P=0.0124;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2眼浅前房,1眼前房出血,1眼前房纤维渗出,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5眼浅前房,2眼前房出血,4眼前房纤维渗出,并发症发生率为22%。实验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十分明显
(χ2=3.8431;P=0.0499;P<0.05)。
3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当前十分常用的一种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其是将Schlemm管的一段和部分小梁进行切除,通过结膜滤过泡将房水引流到结膜下,以此保证眼内压能够降低[2]。滤过量的大小对于小梁切除术降眼压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术中巩膜瓣缝合的紧密程度能够决定滤过量[3]。如果巩膜瓣的缝合不够紧密,会增大滤过量,降眼压的效果十分明显,但是手术后会产生低眼压等负面反应;如果巩膜瓣的缝合紧密后,虽然手术后形成前房比较容易,也不会产生浅前房和低眼压,但是会将滤过的阻力进行增大,容易发生高眼压,会降低手术的效果甚至造成手术失败[4]。其远期的效果十分差,并且外滤过通道容易使纤维细胞增生过度,形成瘢痕会造成滤过通道阻塞[5]。滤过手术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术后球结膜下能够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理想滤过泡形成取决于结膜下组织和巩膜瓣组织的不全愈合[6]。为了将这一矛盾更好的进行解决,通过可调节缝线有效控制房水的流出量,降低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发生率,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效把握可调节缝线的拆除时间[7]。
本次研究当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的术式术中相对严密的缝合巩膜瓣,手术后前房深度会逐渐恢复,这会将术后产生的一系列由于滤过过强的并发症降低,前房形成逐渐平稳后,需要加大房水外引流量,可以将可调节缝线进行拆除,对眼压进行有效调整,避免巩膜瓣缝合严密引起眼压升高[8]。基于此,在应用可调节缝线需要对房水滤过量进行人为有效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和合适的目标眼压,远期的效果比较好,可调节缝线十分便利。
综上所述,可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视力,具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辉,肖静,刘蕊,等.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眼压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9):962-964.
[2]张蓉,汤锦菲,刘艳莉,等.改良巩膜瓣大小联合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7):1213-1214,1217.
[3]陈梨萍,郑振优,李雷,等.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5):899-901.
[4]倪朝海,朱萍.浅论在施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对患者术后眼压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42-43.
[5]白燕慧,王卫群,万晶晶,等.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缝线两种处理方法调控眼压的比较[J].实用防盲技术,2018,13(3):95-98.
[6]侯红超,陈凤霞.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132-133.
[7]刘翀,肖启国,费志刚,等.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3):309-311,315.
[8]杨春娅,杨丽.联用小梁切除术与可调节性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7):157-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