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14 11:49: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得出实验数据可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收治的 98 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9 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形成率,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形成率在统计学上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且具有讨论价值(P< 0.05)。结论 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优势更为突出,可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青光眼;临床效果

\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For Primary Glaucoma
DONG Gang
(Daye People's Hospital, Daye, Hubei ,435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for primary glaucoma, and to obtain experimental data for reference in future research.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primary glaucom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reference group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Each group consisted of 49 patients and a reference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abeculectomy, 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control and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form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for primary glaucoma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control and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formation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tatistically superior to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had discussion value (P< 0.05). Conclusion The advantages of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for primary glaucoma are more prominent. I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Combined trabeculectomy; Primary glaucoma; Clinical effect

0引言
 
原发性青光眼属于一种慢性眼病,在患病群体中,大多数患者都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否则,会造成患者眼部出现不可逆性视功能损伤。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为三种,即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 98 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临床选择传统小梁切除术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最终治疗效果确切,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收治的 98 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49 例患者。参照组男 25 例, 女 24 例;年龄 30-70 岁,平均(49.32±4.53)岁。实验组男30 例,女 19 例;年龄在 34-72 岁,平均(51.63±6.32)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均满足(P> 0.05),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参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即选择球后浸润麻醉方式,以直肌缝线进行牵引固定,结膜瓣的基底以穹隆部位为准,做一长度为 5 mm、宽度为 4 mm 的长方形结膜瓣,厚度约为巩膜瓣的 1/2。在巩膜瓣下置入丝裂霉素 C 棉片,等待 3 min 左右,充分冲洗,冲洗时使用 10 mL 的氯化钠溶液。在穿刺前房时,角度为 9 点或 3 点的方向进行,前房内溶液放出,切一长条状小梁组织,长度为 2 mm,宽度为 1 mm,阙处周边红膜组织,整复巩膜瓣。使用 10/0 的尼龙线进行 5 针缝合巩膜瓣,巩膜瓣顶端为 0 至 2 针。在前房中注入平衡氯化钠溶液,当形成前房后,检查巩膜瓣下液体的流出速度以及前方内过滤量。检测患者眼压、前房维持情况 [1]。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2.5 mg 的地塞米松与 2 万 U 的妥布霉素,涂抹阿托品眼膏 10 g/L。
 
1.2.2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即基本步骤与参照组相同,但是当巩膜瓣制作完毕之后,需要在巩膜瓣下置入每毫升 0.2 mg 的丝裂霉素溶液,静置 3 分钟,然后用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干净。做前房穿刺口处需要在颞侧角膜缘 1 mm 15 度位置做出。巩膜瓣下切小梁组织长为 2 毫米, 宽为 1.5 mm,切除红膜周边组织,整复巩膜瓣。使用与参照组相同规格的尼龙线进行 4 针缝合,调节缝线为 2 针,经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液重建前房,在调节缝线松紧时需要根据巩膜下房水渗漏情况进行判断,结扎缝线,并缝合球结膜切口,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2.5 mg 的地塞米松与 2 万 U 的妥布霉素,涂抹阿托品眼膏 10 g/L[2]。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形成率。
 
①眼压控制情况:显效,患者眼压已经受到完全控制,术后随访结果显示眼压 ≤21 mmHg,已经不需要任何药物。有效, 眼压受到部分控制,眼压虽然 ≤21 mmHg,但仍然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无效,眼压不变,眼压> 21 mmHg,仍然需要继续治疗 [3]。②按照 Spaeth 对眼房深浅进行分型,轻度为Ⅰ 级浅前房;裂隙状为Ⅱ级浅前房;无前房为Ⅲ级浅前房。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 SPSS 19.0 完成 98 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形成率选择 χ 2 检验,以(%)形式表示,P< 0.05 为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对比。实验组控制有效率为97.96%,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81.63%,差异有分析价值(P< 0.05),见表 1。

\

两组患者浅前房形成率对比。实验组浅前房形成率为24.49%,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参照组的 4.08%,差异有分析价值(P< 0.05),见表 2。

\

3讨论
 
青光眼主要表现为眼压持续性升高,且将要或者已经超出眼球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对视神经具有非常强的压迫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视神经会严重萎缩,可视度逐渐降低, 最终导致失明 [4]。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手术需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极容易在术后导致并发症。传统小梁切除治疗术,成功率较低,术后容易形成浅前房,以及滤泡瘢痕,往往无法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症情况。另外,传统的使用尼龙线缝合,如果不能够正确掌握缝合力度,很容易导致眼压变化幅度大。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由传统小梁切除治疗术演变而来,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小梁切除治疗术的弊端,通过与丝裂霉素 C 配合使用,有效的对缝线的松紧度进行调节,不会发现缝合线过紧或者过松的情况,是患者治疗后的眼压可以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范围内,有效提升的治疗效果 [5]。
 
本次实验中,对参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在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形成情况、患眼滤过泡形态均较参照组更优, 两组患者的三项数据对比均满足 P< 0.05,足以证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确实更适合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此结果与冯英策 [6] 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
 
综上所述,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 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预后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翠霞, 刘伟, 张在芬.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3(11):1070-1072.
[2]吴凤奇.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探讨[J]. 医学信息,2013(30):678.
[3]李效领.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探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6):113.
[4]覃汉林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7):691-693.
[5]赵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独眼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267-269.
[6]冯英策.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9):124-125.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14/2019011411512554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8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