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在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96例患者予以选取,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评定示,观察组在护理后的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基础护理这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患者提供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护理模式,改善了患者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影响;PICC导管;血栓
本文引用格式:曾俊英,刘玄.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产生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82,84.
0引言
PICC导管是一种安全性高且有效的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1]。虽然PICC导管技术相对来说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但是随着导管在身体里滞留的时间逐渐增加,血栓的发病率也就随之提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专业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以辅助,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2]。因此,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应用有效的护理模式来提高护理水平。护理干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基础护理等护理措施来让患者以更好的心情接受治疗,还能让患者在身体出现异常后能尽快地接受治疗[3]。本文就上述护理模式运用于PICC导管患者的临床价值以及应用措施展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96名患者予以选取,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0.12±14.13)岁;PICC留置的时间为10-294d。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3-76岁,平均(51.46±14.02)岁;PICC留置的时间为8-295d。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48例患者我们采用基础的护理模式。基础的护理模式指的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各项检查、疾病知识讲解、饮食指导以及常规的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对PICC导管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
护理干预措施有:为患者提供安静以及安全的修养环境;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安全保护、护理观察,在术后的48h记录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肿胀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PICC导管的护理[4](为了确保导管的通透性需要对导管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能有效地解决患者穿刺点以及阻塞等问题);加强置管后的护理(如果在置管后穿刺位置出现渗血、渗液的现象,需要勤换敷贴,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每天使用10mL的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如果患者满足了拔管的标准,需要对其拔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导管的时间。拔管之后,需要引导患者卧床两个星期并且避免局部的热敷。在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后需要告知医生并进行及时的处理);疾病知识宣传(利用课件或口头的方式讲解发病的原因、出现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治疗);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跟病患进行沟通,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去接受治疗、护理);用药护理(指导患者坚持用药、正确用药)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这段时间内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其中血栓形成率越低也就说明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的,其中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不满意(患者对护理过程不理解、不认可、比较排斥)、十分满意(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进行)、一般满意(患者在经劝说后愿意配合护理工作的进行)三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数(%)予以表示,施以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对比
经评定示,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率为35.4%,观察组血栓形成率为16.7%,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在统计学的比较中显示为有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对比
经过对患者填写的关于护理满意度问卷的总结,发现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为95.8%,对照组有36人表示满意,总护理满意度是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果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引起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原因主要有:(1)置入导管的深度及过程:置管的深度容易给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带来并发性[5]。而如果在直观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容易引起局部血管壁的损伤,暴露出血管的内皮下组织从而形成血栓。(2)导管的留置时间:一般情况下,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导管阻塞从而增加血栓的发生率[6]。但经过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后,可以改善这种情况。(3)患者自身的缘由:患者长期卧床会增加血液的黏度。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肢体疼痛以及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在常规的护理下对患者进行疾病认知的指导,使患者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护理干预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护理模式,它是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通过科学化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基础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以及治疗指导[7]。这种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增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95.8%)高于对照组(75.0%)。组间差异在统计学对比中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借助新的护理品质模式,将护理干预应用于PICC导管患者的护理中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灵活运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护理模式的能力[8],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患者的局部血循环,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桂琴.PICC导管相关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9(2):314.
[2]范彬,黄芬,张玉红,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疾病患者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27(1):272-276.
[3]毕夏菁.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8,5(38):185-186.
[4]王义玲,李黎.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9,6(5):187-188.
[5]李世凤.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9):1132-1133.
[6]陈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饮食保健,2019,6(4):227-228.
[7]路立华.加强护理对PICC置管患者血栓发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3):150-151.
[8]刘丽宏,郭彩霞,崔淑香,等.PICC患者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4):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