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的疲劳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运用医务人员同情心疲乏评定量表对64名儿科护士疲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儿科护士的疲劳情况较为严重,疲劳护士所占比例达80%以上,主要原因为儿科护士工作繁琐、压力大,家属不配合,没有得到充分的放松。结论儿科护士容易造成疲劳,需要在工作中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进行一定的情绪放松,以缓解护士的过度疲劳。
关键词: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
本文引用格式:徐世洁.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270,279.
0引言
同情心疲乏指照护者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经历灾难性创伤,感受到心理压力而出现情感耗竭现象,有继发性创伤应激和工作怠倦表现,因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往往带给护士严重的危害[1]。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要用“六心”[2]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儿科常接收急症患儿,护士面临抢救无效甚至死亡的场景,对不同的患者家属需要付出关心、同情心,易发生情感耗竭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同情心疲乏[3]。目前,国内对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研究多集中在ICU、急诊科和肿瘤科,关于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及影响因素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对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从事儿护理工作满2年以上的在岗注册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52岁,工作年龄1-30年,自愿参加此次调查。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调查64名儿科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同情心疲乏工作满意度现状情况。(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年限。(2)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由李小琴等编制的适合我国医护人员的量表,包括精神紧张、热情丧失、行为消极、情感淡漠、能力怀疑和斗志丧失6个维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答案从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分5个等级,分别计1-5分(1=非常不符合;2=较不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总分为各条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代表同情心疲乏程度越高。结果共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为97.3%;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85.3%。
2结果
不同学历及工龄儿科护士工作现状调查情况见表1,不同年龄儿科护士同情心疲劳维度得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3.1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调查结果分析
儿科护士存在较高的同情心疲乏程度,突出表现在精神紧张、热情丧失、行为消极三个方面。①精神紧张方面,儿科护士人力不足,特别是夜间,接诊的大多数是病重或濒危的患者。长期面对家属高要求的压力,护士变得冷漠和麻木。也正是加之患者家属带来的双重压力,让护士在情感淡漠方面有较高的得分,且程度非常重。②热情丧失方面,由于大多住院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常常表现为哭闹或烦躁,睡眠差,肢体语言尤为突出,为此,家长在焦虑的同时希望护士能够更多地关爱患儿并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以不断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这样长期的对患儿进行体力和情感的倾注让护士身心疲惫,并逐渐降低对患儿甚至是对工作的热情。③斗志丧失方面,儿科护士护理的患病小儿病情不稳定、凶险程度高,在经过全力治疗和护理后患儿仍没有表现出好转的迹象,短期治愈不明显,缺乏成就感,引起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
3.2儿科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儿科住院环境嘈杂,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作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各种产生的噪声远远超出了国际声委会规定的标准(35±45)dB,因此造成护士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4]。对患者而言,病情的好坏都是医护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相比于普通科室,儿科对于团队精神更为重视,但由于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社会家庭环境,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人生观,导致工作环境气氛紧张,护士在工作时精神紧张,害怕出错[5,6]。
在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儿科护士需要承担较多的文书和体力工作,长期机械工作,会使护士出现体力不支、精神恍惚、头晕、胃痛等症状。而一旦出现身心各方面的不适,她们就很难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工作上,造成对患者的关心不够,甚至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同时家属期望值过高,当穿刺失败时,护士会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心里充满愧疚和自责,不敢直面患者家属,不敢对患者进行治疗,失去对自己的信心,消极对待工作并丧失热情和斗志[7,8]。
根据根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会增加护士的身心压力,使护士体力不支、精神倦怠、情感衰竭,降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对工作效能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建议应以优质护理对护患比的要求为标准,配备充足的护士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2)建议管理者给予儿科护士足够的人文关怀,加强与护士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处境和需要,以有效提升护士的工作积极性[9]。(3)建立公平的护理人员薪酬系统和绩效考核分配系统,使护理人员的满足度得以提升,拓宽职称、职务晋升通道和外出学习渠道,以使其对职业的认同度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素芸,范丽红.ICU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J].护理学杂志,2014,29(13):10-13.
[2]凌桂爱,方妙娟.创新“六心”服务载体,全面提升护理品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2(5):183-185
[3]沈洁,姜安丽.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939-941.
[4]席凤英.ICU护士压力源与身心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4-56.
[5]王芬.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的调查及干预对策探讨[J].心理医生,2018,24(22):259-261.
[6]赵颜莉,李丽君.临床护士同情心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2):241-242.
[7]程纯,郭惠芳,邱园新.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及其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7):35-38.
[8]都君,孙晓平,王宝艳.儿科护士同情心疲惫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环球中医药,2015,8(S2):130-131.
[9]段雪琼,钟玲.浅谈护士心理压力来源与疏导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3):164-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