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督灸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参照护治组和中医护治组各20例。参照护治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中医护治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予督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背疼痛情况。结果中医护治组治疗后腰背疼痛评分低于参照护治组(P<0.01)。结论督灸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疼痛症状。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腰痛;背痛;督灸
本文引用格式:张晓改,高萍园.督灸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23-124.
0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因骨量低及骨组织微结构受到损坏,而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引发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该病症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弥漫性,且无固定部位的骨痛,患者常诉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但检查时通常很难找到压痛点。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急剧增加,再加之老年人多数体质较差,个人及家庭的日常生活均受到影响,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护理及康复对于个人及社会都是非常得要的。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该病症的发病与肾精不足密切相关[2],在《素问·痿论》及《中西汇通医精经义·上卷》中均对肾精与骨病关系有所描述,即:精足则髓足,髓足者则骨强。可见,若肾精亏虚,便会出现骨质失养,骨髓的化生之源不足,进而引发骨质疏松[3],骨质的强弱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中医肾虚骨痛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腰背疼痛[4]。中医临床治疗措施为督灸,这也是其特色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是传统的中医护理技能。本科将督灸用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进一步观察探讨对患者病症的改善效果及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的40例临床资料为2017年1年至2019年8月本院骨科采用督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参照护治组和中医护治组,各组20例患者。参照护治组患者年龄为52-75岁,病程1.5-6年。中医护治组患者年龄55-77岁,病程2-6年。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为52-77岁。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或老年痴呆患者;②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近两周应用其他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④确认由于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腰痛症状;⑤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及调节的肾脏和消化道疾病,影响骨代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内分泌疾病等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疾病以及骨代谢异常疾病等。经对比分析,两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对比差异。
1.2治疗及护理方法
给予参照护治组患者施以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案。给予中医护治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配合督灸治疗。一是治疗前准备。护理人员需在督灸前,将督灸的治疗目的、方法向患者讲清,并告知其需要其配合及注意的事项;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室内温度调节至20℃-24℃并保持。二是,密切观察督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皮肤温度情况,面色及呼吸、心率情况。三是督灸完毕10 min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坐起,并用干毛巾为其擦干汗液,协助其更衣。四是主要治疗方法。①责任护士遵医嘱给予患者仙灵骨葆胶囊口服,3片/次,2次/d。②取患者俯卧位,将其背部暴露,取沿督脉循行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为督灸部位,先为患者背部暴露常规消毒,再以新鲜生姜1000 g制成的湿度适宜且适量的鲜姜汁涂擦施灸部位,之后取中药粉2.5 g铺在脊柱正中线,同时将长条形桑皮纸铺在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于纸上再铺敷姜泥,其宽为2.5 cm,厚为5 cm,最后将铺于姜泥上的一条呈叠瓦状拼接成的橄榄形艾炷头、身、尾点燃,让其充分自然燃烧,以此方式连灸1-3柱,直至艾炷完全燃尽后,以温热湿毛巾轻轻揩净患者背部,移去艾灰及姜泥,这时整个灸疗结束。灸疗后,患者局部皮肤呈现红润状态,但4-6 h后,灸疗部位皮肤则会慢慢起少许如珍珠状的水泡,如果水泡较小,则让其自然吸收,如果若水泡较大,则可用消毒针将水泡液引流,揩干后,以碘伏涂抹,隔日涂抹1次,皮肤愈合为止。③实施督灸为平均1周进行1次,即每月4次,如有必要,可平均1周2次,每次治疗1h。需连续治疗3个疗程,即1个疗程为1个月。
1.3评价方法
观察评估两组腰背疼痛情况,其评价标准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
1.4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统计软件作为本次研究各观察指标分析处理工具,通过采用配对t及两独立样本t进行组内比较检验,当P<0.05时,表明两组间各项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本次研究具有意义。
2结果
如下表1提示,两级患者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不大,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背疼痛状况均得以改善,且中医护治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参照护治组患者,且P<0.01,表明两组间各项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本次研究具有意义。
3讨论
从以上分析探讨可知,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认为骨质疏松症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以腰背痛为主,表明其与肾虚有关[5]。《内经》在阐述骨质疏松症病机时,认为“骨痹,举节不用而痛”。因此,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痛为虚痛,表现为绵延不绝,故痛势隐隐;精舍神,致神疲乏力,故精衰则神弱;精虚则不能化气,气血不行,鼓励血脉无力,故致腰背肢骨疼痛。从中医学角度认为,督脉赖肾之精气之涵养、充实,为“阳脉之海”,为肾之精气之通路,故若肾之精气亏虚,督脉必空疏。
本次分析探讨中可知,督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药灸疗法,源于民间,又称“铺灸”、“长蛇灸”,为传统的灸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协调激发诸经,调整虚实、发挥阴阳平衡、抵御病邪之功效,对于顽痹及虚劳性疾病而言,该灸疗方法疗效最为显著。而督灸直接作用于人体“阳脉之海”-督脉,是一种极富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由于其直达病所,发挥温肾壮阳、通督散结、祛湿止痛之功效,尤其是肾虚所致疼痛类病症效果良好[6]。而骨质疏松症正是由于患者督脉阻滞,引起其肾虚精亏所致。从中医角度讲,督灸对于虚寒证,具有改善其血液循环,通过“寒者温之”方法治疗,即通过长时间温热刺激患者穴位,使得骨髓充盈,最终促进骨代谢改善,实现治疗虚寒证之功效[7]。
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所选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结果表明,接受常规治疗主护理基础上再配合督灸治疗的中医护治组患者,其治疗后的腰背疼痛症状得以明显改善,该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好于行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案的参照护治组患者。结果提示,督灸利于使骨质疏松患者各方面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督灸方法实用,有效率高,较传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列莲丽莎.探讨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改善及相关机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118.
[2]吴明霞,吴炳煌,刘献祥,等.艾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5):334-336.
[3]赵红霞,于智敏,鞠大宏,等.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病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0):723-724.
[4]刘忠厚.骨质疏松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548-561.[5]张春华,邹碧荣.疼痛评估[J].中国临床护理,2009,1(2):158-163.
[6]周骞,常小荣.灸法对免疫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09,30(4):49-51.
[7]邓玉霞,马本绪,崇桂琴.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47-449.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