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胆结石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6:38: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胆结石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为后期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64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8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切口感染、腹部感染、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结石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本文引用格式:郭文,李振华.胆结石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106-107.

0引言

胆结石临床也称之为胆石症,主要是指患者胆囊、胆管等胆道系统中出现结石,属于消化系统多发疾病[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胆绞痛、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如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胆管炎、胆道出血等危重病情,胆囊黏膜长期受到结石的刺激,癌变风险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为威胁[2]。临床治疗胆结石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胆囊的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方面的优势,得到日益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64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64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82例。研究组男性为35例,女性为47例,年龄为24-64岁,平均(45.28±3.76)岁,病程为1-6年,平均(3.76±1.12)年,对照组男性为36例,女性为46例,年龄为23-66岁,平均(45.34±3.79)岁,病程为1-5年,平均(3.71±1.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符合胆结石临床诊断标准,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多器官病变,精神类疾病患者。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前12 h禁止饮食,术前6 h禁止饮水,将患者膀胱排空,取双脚位置略高于头部卧位,通过B超检查确定胆囊准确位置,行气管插管全麻。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切口位置设置于患者右上腹部经右肋缘下方,将脏器与胆囊分离,充分暴露胆囊后解剖Calot三角,分离胆管和胆囊动脉,利用电刀将胆囊切除,术后使用生理盐水将患者腹腔冲洗干净。研究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患者脐下1-2 cm位置利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形成CO2气腹,为保证手术效果,需要将气腹压力控制在11-13 mmHg。套管针、电凝沟经气腹插入,并将插入位置作为术中主操作孔,另需要在锁骨中线设置5 mm切口,腋前、肋缘下设置5 mm切口,将二者作为辅助操作孔。采用三孔式手术模式,置入腹腔镜后探测内部脏器情况,解剖Calot三角,分离胆囊黏膜及胆动脉、胆囊,钛夹夹闭后切断。胆囊切除使用电钩,利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内部,并行止痛、抗炎治疗。

\

 
1.3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切口感染、腹部感染、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临床指标使用(±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2.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腹部感染、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
 
3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多发的一种外科疾病,其发病机理在于:机体当中的胆固醇和胆汁酸浓度比例发生变化,或是胆汁瘀滞。由于胆囊当中有结石发生,所以患者会受此影响伴随出现上腹部隐隐作痛、胆绞痛和胆囊积液等一系列表现,需予以及时治疗才能防止发生癌变。近年来,胆结石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病因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相关[3]。胆结石如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将会出现胰腺炎、黄疸、胆管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临床治疗胆结石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疼痛明显,严重影响预后效果,为此需要采取更加安全有效的术式。

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日渐提高,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也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改善了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各个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属于胆结石重要的应激源,胆囊位置较深,术中会对患者腹壁肌肉造成损伤,切割和止血难度较高,手术视野无法充分暴露,患者术后排气时间长,早期无法下床活动,如操作不当极易引发胆囊动脉出血、肝外胆管损伤[4]。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能够将胆囊充分暴露,止血、切割操作简单,术后切口面积小,术中不会对患者腹壁肌造成损伤,患者疼痛轻微,早期能够下床活动[5]。而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视野更为开阔,所以结石清除率也是很高的,手术当中二氧化碳气腹的作用在于充分扩张腹腔空间体积,会拉大患者体内脏器间的距离,这样的操作是有利于容纳穿刺针、固定钳、腹腔镜和电凝钩等医疗器具在腹腔当中操作的,有着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因而降低对脏器损伤的几率,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或是对开腹手术耐力较低的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低,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用量低,手术视野清晰,便于短时间完善病灶探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另外因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所以感染、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也就更低,这也充分凸显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治疗当中的应用优势。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后,一般10 h左右便可以下床,1天之后便可进食少量流质食物,再加上术后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住院时间也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短,康复进程有很大的缩短。

由此可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同时,本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数据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刚,汪东树,张国平,等.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肝肾及循环状态的影响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03):54-57.
[2]贾振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黑龙江医药,2019,32(03):704-705.
[3]李恋,杨焰,李红,等.终末期肾病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术期整体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9,17(15):1846-1848.
[4]练福香,胡新华,吴凤,等.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8):2519-2521.
[5]易珍,魏清风,王淑芳,等.术前心理护理干预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心理及护理满意度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8):2576-25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