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详细记载了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及功能特性,论述了天癸“至、盛、衰”的全过程,并指出肾化生贮藏生殖之精,调控统帅生殖器官,完成孕育过程,是生殖的核心。本文从《内经》理论体系论述中医生殖基础、发病观,以及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旨在为中医生殖学的研究发展,提供多维的探讨角度。
关键词:内经;生殖;天癸;月经病;不孕;不育
本文引用格式:陈思思,郭文斌,段凌燕,等.从《内经》理论体系探析生殖疾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240-241.
Analysis of Reproductive Disease fro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Neijing
CHEN Si-si1,GUO Wen-bin2,DUAN Ling-yan2,TONG Li 1*
(1.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Qinghai;2.Qinghai Hospital of T.C.M,Xining Qinghai)ABSTRACT:In the theory system of huangdi nei jing,the anatomy,physiology and func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s were recorded in detail,the whole process of“to,to,to and to decline”was discussed,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reproduction was stored in renal metaplasia,the reproductive organs of commander-in-chief were regulated,and the gestation process was completed,which was the core of reprodu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roductive basis,conception of diseas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production-related diseases of TCM from the theory system of Neijing,and aims to provide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CM reproduction.
KEY WORDS:Huang Di Nei Jing;Reproductive;Tiangui;Menstrual Disorders;Infertility;Infertility
0引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的成书构成了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所阐发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大多可在《黄帝内经》中寻得较为成熟的初始源流。书中详细记载了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及功能特性,论述了天癸作为生殖之精“至、盛、衰”的全过程,并指出肾作为生殖的核心,不仅能化生贮藏生殖之精,也能调控统帅生殖器官,完成孕育过程,这为中医生殖医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试从《内经》理论体系论述中医生殖的基础、发病观,以及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旨在为中医生殖学的研究发展,提供多维的探讨角度。
1《内经》理论体系中的生殖基础
1.1生殖之胞
《内经》多出提及“胞”,就生殖之胞而言,后世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之“胞”指女子胞,即子宫,是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场所。广义之“胞”则不分男女,涵义更广泛。经络学中,任、督、冲脉男女皆有,均起于胞中,在女子为胞宫,在男子为精室(宫)[1]。
从脏腑的生理功能而论,胞宫蓄藏精(经)血和孕育胎儿,精室贮藏精液,功能近似脏的藏,又胞宫排出经血和分娩胎儿,精室排出精液,类似于腑的泄,生殖之胞与脏腑既同又异,是一个“亦脏亦腑,非脏非腑,能藏能泄的特殊器官”[2],称之为“奇恒之腑”。从经络循行而论,生殖之胞还与冲、任、督三脉直接联系,《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即所谓“一源三岐”,这也是奇经八脉在生殖系统理论中新的思维方式。从解剖部位来说,胞宫位于下焦,与心、肾关系密切。心主血,肾藏精,精化血,精血同源,精血互生,心血、肾精充足,通过络脉输注到胞宫,化生精(经)血,妊养和娩育胎儿。精室亦居下焦,既能既生成、贮藏精液,又能排泄精液,具有“亦脏亦腑,能藏能泄”的特性,为男子“奇恒之腑”。
1.2生殖之精
《内经》中命名的天癸,在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的基本物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详细论述了人体生殖机能成熟与衰退的性生理规律,女性从二七开始天癸至,正常行经,具有生育功能;三七至五七,天癸由少积多到完全充盛,妇女性功能旺盛,已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生殖能力旺盛,为生育的最佳时期;六七至七七,天癸由充盛渐至衰退,生殖器官渐萎缩,功能渐衰,生殖能力下降。七七以后,肾气渐衰,天癸随之衰竭,冲任功能不再旺盛,全身机能衰退,生殖器官萎缩老化,月经闭止,丧失生育能力。由此可见,天癸是产生月经的根本,天癸阴阳消长转化是构成月经周期的生理基础,也是女性受孕的最基本的物质[3]。男性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生殖之精成熟,男女交合,精液正常排泄,具有生育能力;三八到五八天癸逐渐充盛,身体机能及生育能力皆处于上升阶段;六八至八八,天癸渐进衰减,生殖器官、生殖功能、形体乃至全身机能均日益衰退,最终肾脏衰,精少,天癸竭,生育功能丧失,因此,天癸亦是男性孕育生命的根本物质。
1.3肾藏精,主生殖
《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说明肾与生殖之胞通过经络直接联系,而男女阴器通过足少阴经筋而隶属于肾,肾居于下焦,奇经八脉起于下焦,其中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而联系于肾,间接说明肾与胞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又《素问·金匾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及天癸的“至”与“竭”皆受肾气的盛衰影响,可见,人体的生殖之精不仅统属于肾,而且赖肾所主。肾气盛,则天癸盛,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液正常排泄,具有生育能力;肾气衰,则天癸竭,女子闭经,男子精少,均丧失生育功能,充分展示了男女生殖功能的出现、成熟、衰竭与肾气盛衰的紧密联系。《内经》提及的肾精,既包括禀受父母之精的生殖之精,也包括后天水谷之精,前者受后天之精的资养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后者得先天之精的资助由脏腑化生,两者互资互用,共同完成生命的孕育及生长发育过程。
1.4肝司生殖
就足厥阴肝经循行而言,阴器为其循行所过的部位,如《灵枢·经脉》中所言:“肝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肝者筋之合也……筋聚于阴器,抵少腹。”前阴为宗筋所聚,又肝主筋,绕阴器,故肝统前阴,肝体阴而用阳,肝寄相火,主升主动,具有鼓动阴器,启闭精窍,主司精液走泻的作用,肝阳盛则阳道得以温煦、振奋,故《辨证录》称:“肝气旺而宗筋伸。”阴茎以筋为体,以气为用,肝气行于筋则阴茎伸缩自如,勃起正常,而阴器不用,则多归责于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
肾虽主生殖,但与肝的疏泄及藏血功能密不可分,肝疏泄正常,气血调和、冲任协调,则精气疏泄,宗筋荣养,男子阴茎伸缩自如,勃起正常,女子阴道润畅,女子以月经胎孕,男子以精泻生育,故能“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因此,肝血不足,血海亏虚,血不能化精,可致肾精亦亏,天癸不能蓄积而泌,则女子胞宫失养,经产不调,男子肾衰精少,不能生育。
1.5任、督、冲、带脉与各生殖器官的联系
《内经》曾记载了八脉的循行、腧穴生理功能、主要病候及治疗,且指出任脉病证多为生殖系统与肾、女子胞、精室相关。任脉作为阴经之海,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脉气的功能,人身以气为阳,血为阴,妇女的胎、产、经、带诸病,与阴血的关系最大,间接说明了任脉对诸阴经的主导和统率的作用[4]。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在腹部及下肢内侧皆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可见冲脉与肾之精气的充盈、天癸的盛衰相互影响,并参与男女生殖。冲脉为血海,资养胞宫,而女子以血为本,故妇科疾病多与冲脉相关。如后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血海者,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5]。”综上可知,冲、任二脉均与女子胞宫任养、月事以时下及妊娠关系密切,任脉通、太冲脉盛,方能“月事以时下”,女子得以正常受孕,这也为不孕症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即以调治冲任为基础调理月经。督脉与足少阴肾经同贯脊属肾络膀胱,与足厥阴肝经交汇于巅顶,是转输精气的重要路径。三者对生殖功能的共同作用,在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肾中命门之火通过督脉温养胞宫,胞宫得于温煦,则月经、生殖有所主。肝郁气逆,经气壅实,上冲巅顶,下涉阴器,督脉能调节疏通肝肾经气盈亏,正经、脏腑亦能相安。任督二脉,一行身之前,一行身之后,一主阳,一主阴,循环往复,维持着阴阳脉气的平衡。任脉主胞胎与冲脉相资,得督脉相配,阴阳平密,维持着经、孕、产、乳的正常运行[6]。《灵枢·经别》载:“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指明带脉为足少阴肾经别行之经,与肾共同参与生殖的生理与病理。任、督、冲、带脉在经络上与各生殖器官具有直接的联系,通过正经与脏腑相关,并沟通及调节正经盈亏,维持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参与协调正常的生殖代谢。
2《内经》理论体系中的生殖疾病发病观
在《内经》散在的各章节论述中,有关发病观点,已奠定了中医发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发病的原因有邪气入侵、正气虚弱、情志内伤、体质差异、机体状态等因素。邪气入侵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指出风、寒、热、暑诸邪对人体经脉气血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而月经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督脉为病……女子不孕”,经络与脏腑关系密切,经络受邪,亦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医宗金鉴》中记载:“六淫之邪入于胞中,则损伤冲任,故妇人经病本此同参也。”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关键,《素问·刺法论》曰:“正气有内,邪不可干。”正气亏虚邪气内袭,内外相应而发病。而情志失常、饮食失节、劳逸过度皆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女子具有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的生理特性,若气血失常,则会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如《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身,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总而概之,从《内经》发病观的整体认识,外感六淫、正气亏虚、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皆可导致生殖系统疾病,且多以月经病、女子不孕、男子不育为主。
3《内经》理论体系中的生殖疾病诊断与治疗
3.1月经病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闭经、痛经等[7]。《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称闭经为“不月”、“月事不来”或“血枯”,认为情志损伤、房事过度、邪气郁闭均可致闭经。《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指出“肾脉微涩”为闭经的征象。治疗上,血滞经闭,先取肾经涌泉穴,刺之见血,又视足背部之血络盛处尽取之,刺之以出血,以泻热去瘀;血枯经闭,服用四乌贼骨一虑丸,以兴阳开结,疏化积滞,调补气血,是“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的具体应用。《内经》最早提出崩证。《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释为:“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阴虚阳搏者,亦指尺寸而言也。尺脉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盖火逼而血妄行也,此则指女子而言耳。”妇人血崩之证,其血从胞宫而来,血久下行为熟路,则本宫血乏,十二经之血皆从兹而渗漏。然胞络宫则系于肾,而上通于心,此证关乎于心肾二经,宜有阴虚阳搏之脉。
3.2不孕症
“不孕”首见于《内经》,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或曾孕育,未避孕而又两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8]。《素问·骨空论》认为人体胚胎的形成得益于父精母血,阴阳两性结合而成,以阴血为基础,阳气为外卫,阴阳互用,从而促成了胚胎的生长发育。而精在胚胎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阴阳两精搏结,神明见而人始生也。人体生殖器官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联系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则胎孕能成。脏腑功能失常,精血化生之源耗竭,则胎孕受阻,其中以肾精亏损为关键,其次督脉、任脉、冲脉的经气虚衰,也是不孕的重要原因。“肾脉微涩”是闭经的脉象,月经正常是受孕的前提条件,闭经则不孕,故“肾脉微涩”也是不孕的间接指征。此外,《灵枢·五色》指出通过观察人中沟的形态来判定有子与否,是最早以望诊的方法诊断女性不孕,《内经》认为自然环境与五气六运对人体孕育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治疗从中医整体观来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对于女子生殖孕育而言,结合女性特殊的生理功能,可据月之变化调理月经周期,月经调则孕育功能正常,这也是调经种子的理论基础的最初渊源。
3.3不育症
“不育”病名首见于《周易》,而《黄帝内经》最早称男性不育症为“无子”,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夫妇有规律性生活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无法自然受孕,称为男性不育症[9]。《内经》强调以肾为先天之精为生殖理论基础,为后世完善男性以肾为轴心的生殖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总结出导致不育的因素众多,但病位和关键仍在于肾,主要的病机为肾精亏虚,肾阴阳不足。后世医家依此理论在补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肾虚为本,以补肾生精为则,以微调阴阳为法”的治疗理论[10]。另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分别提出了男子生育及丧失生育能力的年龄,指出男性生育能力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阐明了肾精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突出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性,认为肾精受五脏六腑之精充养,而五脏六腑的滋养又得益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间接说明了脾胃对于肾精补充的重要性,将肾精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起来,且有机的将先天与后天结合,为后世治疗男性不育症打下了稳固的理论基础[11]。
4结语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是中医生殖医学逐渐完善的基石,不论是对生殖基础的认识,还是从生殖疾病发病观出发,都有相对完善的记载,此外,各篇章也散在记载了生殖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强调肾为生殖的核心,且受五脏六腑及经络的影响。治疗上,无论是女子的经、带、胎、产、孕,还是男子的阴器不用、不育等症,都应以《内经》理论体系为指导,重视肾为核心的作用,脏腑经络合参,不拘泥于孤立的论点,多维度探讨。但灵活巧用,还需钟于原文,长期诵读,反复揣摩,应用实践,方可积淀经验。
参考文献
[1]衣华强,谷世喆,王朝阳,等.《内经》生殖之“胞”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06:44-45.
[2]傅崇湘.浅谈“胞宫”[J].四川中医,1986,03:6.
[3]张建伟,胡文英.天癸本质的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06):1069-1071.
[4]温景荣,马晓辉.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01):9-10.
[5]张倩,周美启.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299-1302.
[6]张绍文.浅议督脉与肾及胞宫的关系[J].湖北中医杂志,2001(04):9.
[7]刘铁钢,陈建新,张望,等.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孔光一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数据挖掘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06):481-483.
[8]赵月星,李维新.读《内经》谈不孕症的诊疗思路[J].吉林中医药,2008(06):405-406.
[9]张敏建,郭军,陈磊,等.男性不育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09):1034-1038.
[10]宣志华,王彬,李曰庆.李曰庆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经验[J].中国性科学,2014,23(02):84-86.
[11]康根水,黄腾蛟.《黄帝内经》体质思想防治男性不育症的价值[J].光明中医,2017,32(09):1233-12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