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3:38: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患者全部实施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及颅脑CT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影像学检测情况及脑外伤病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使用SWI检查诊断准确率92.50%(74/80)与CT检查90.5%(60/8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检查时,其中部分患者具有弥漫性轴索损伤,以斑点低信号为主要表现,具有血肿时大多为低信号,水肿部位通常具有血肿周边,以高信号为表现。患者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时,以铸型低信号、点状、线状信号为主要表现。结论在脑外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可获得显著的诊断效果,能够有效对临床患者病灶严重程度进行诊断,并且成像清晰,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脑外伤;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准确率

本文引用格式:史爽,崔传禹.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176+178.

0引言

脑损伤指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根据伤后组织与外界是否相同,可分为闭合性脑损伤及开放性脑损伤。根据暴力作用于头部时脑损伤是否立即出现可分为继发性脑损伤及原发性脑损伤[1]。该疾病病情严重,并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如不进行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根据患者病情提供针对性治疗可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既往临床上通常使用CT检查诊断脑损伤疾病,但部分患者使用CT诊断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容易对患者治疗造成影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SWI(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2]。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此次研究,观察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22-60岁,平均(42.51±5.47)岁。致伤原因:击打伤15例,摔伤18例,车祸伤47例;纳入标准:①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头痛头晕等;②患者全部实施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及颅脑CT检查;③无炎症、脑肿瘤、脑梗死、高血压等疾病史患者。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方面障碍及语言功能异常患者。②存在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2方法。患者全部进行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及颅脑CT检查。CT检查方法:患者保持仰卧位,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型64排螺旋CT机扫描患者头颅。基线轴位取患者头颅OM,对患者头颅实施常规扫描。薄层扫描患者疑似病变部位。相关参数:窗位使用窄窗位10-20 Hu,窗宽使用窄窗框50-70 Hu,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10 mm,电流为200 mA,电压为120 kV。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使用飞利浦Achieva型1.5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头颅正交线圈实施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及核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相关扫描相参数:核磁共振成像使用3DFFE序列,层厚为7 mm,层间距为2.1 mm,FLAIR序列时TR/TI/TE为8000/2372/87 ms,TES序列T2WI时TR/TE为3820/89 ms,常规序列行SE序列T1WI时TR/TE为160/4.76 ms,TR/TE为49/40 ms,FOV为180×230 mm,矩阵为202×256,层厚为2 mm,层间距为0.1mm,电压为120 kv,其他参数不变,采集进行2次。


\

 
1.3观察指标。患者图像扫描全部由2名医院影像学专业医师对其进行分析,审核由2名专业医师实施。并对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及CT诊断检查结果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果对比。80例患者实施病理检查及相关临床检测,结果显示单一性脑外伤患者75例,复合性脑外伤复合性脑外伤5例患者。患者实际脑外伤情况: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脑室出血,30例脑挫裂伤并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使用CT检查正确病灶: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室出血,24例脑挫裂伤并血肿,10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使用SWI检查正确病灶: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出血,28例脑挫裂伤并血肿,14例硬膜下血肿,9例硬膜外血肿。使用SWI检查诊断准确率92.50%(74/80)与CT检查90.5%(60/8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8.276,P=0.003)。

2.2SWI影像学表现。使用SWI检查时,其中部分患者具有弥漫性轴索损伤,以斑点低信号为主要表现,具有血肿时大多为低信号,水肿部位通常具有血肿周边,以高信号为表现。患者具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时,以铸型低信号、点状、线状信号为主要表现。

3讨论

脑损伤指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头部,导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针对伤后组织与外界是否相同,分为闭合性脑损伤及开放性脑损伤。针对暴力作用于头部时脑损伤是否立即出现,可分为继发性脑损伤及原发性脑损伤[3]。

该疾病病情严重,以失语、偏盲、癫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呕吐、头痛为主要表现,并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如不进行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4]。对脑外伤患者实施早期诊断,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并降低脑组织损伤,是临床上关注的重点问题[5]。脑外伤疾病临床症状比较相似,并且病情复杂,医师很难仅通过临床表现对疾病类型进行判断,对患者早期治疗造成影响。既往诊断患者脑外伤疾病,通常使用CT检查方式,通过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信号差诊断患者疾病,可对患者脑部血管状况进行观测,并且图像清晰,但CT检查无法有效检测患者微小病灶,导致漏诊现象[6]。使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检测时,是通过相位信息增强局部组织对比,通过病变组织磁场敏感效应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使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应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可实施三维重建,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且对患者出血后出现的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等敏感性较强,所以,可在患者发病早期检测病情,清晰显示患者微小病灶[7]。并且,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可对患者脑部深处血管状况进行清晰显示,并对患者疾病程度及病灶部位进行清晰显示,辅助疾病治疗。

综上所述,相比较于CT诊断,磁敏感加权成像具有更加显著的诊断效果,且磁敏感加权成像清晰,可对临床诊断进行辅助,清晰显示患者病灶严重程度,诊断脑外伤患者准确率高,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1]曾海勇,周翠屏,何国华,等.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轻型颅脑外伤的诊断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4):27-28.
[2]高长青,韩洪林,王宗强,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4):637-638.
[3]杨染,管华月,曾文兵,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8,41(1):9.
[4]魏江漫,潘晶晶,范薇,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评估脑卒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4):232-235.
[5]Haghbayan H,Boutin A,Laflamme M,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J].Systematic Reviews,2016,5(1):10.
[6]Suchy-Dicey A M,Shibata D K,Madhyastha T M,et al.Findings of Vascular Brain Injury and Structural Loss from Cran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lderly American Indians:The Strong Heart Study[J].Neuroepidemiolo gy,2017,48(1-2):39.
[7]Hobson B A,SisóS,Rowland D J,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s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 in Rats Acutely Intoxicated with Diisopropylfluorophosphate[J].Toxicological Sciences,2017,157(2):342-3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