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1:09: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应用体会。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06月于我院就诊的肥胖患者,共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1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开展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感觉阻滞程度高(P<0.05),在麻醉满意度与VAS评分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肥胖患者,经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肥胖;应用体会

本文引用格式:冯序松,潘菊,宋延香,等.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58+60.

0引言

肥胖患者机体脂肪占比大,骨性标志不是十分明显,临床上区域阻滞技术的应用存在有非常大难度。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尽管有助于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但是盲目性很大,诱发一系列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如神经损伤、神经内给药等。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因能够对局部组织结构进行直观的分辨,超声影像定位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且有助于并发症的减少。现选取30例患者进行研究,详情介绍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肥胖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分组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每组15例,患者年龄19-61岁,平均(40.5±15.7)岁;患者病情经过临床诊断得以确诊,对研究药物不过敏,无器官重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感染病灶和进针部位破损等;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停止使用任何药物。入室后需要立即开放外周静脉,常规检测BP、HR、SPO2和ECG。取仰卧位,帮助患者头部适当向前屈曲,对C6、C7棘突标记,在棘突中心做一穿刺点,顺中线做3.0cm切口,对皮肤完成常规消毒后对局部皮肤进行浸润,采用1%利多卡因5 mL,取22 G、100 mm长绝缘穿刺针的矢状位方向,针尖指向环状软骨水平[1]。对照组:将神经刺激仪连接,设置初始电流为1 mA、刺激频率为2 Hz,持续0.1 ms脉冲,三角肌、肱二头肌收缩运动过程中将电流逐渐降低至0.3 mA,肌肉仍保持收缩运动,则穿刺针在正确位置。然后,根据患者体质来注射一定剂量的罗哌卡因,一般情况下50-70 kg为25 mL、70-90 kg为30 mL、90 kg以上为35 mL。

观察组:在患者锁骨上缘2 cm位置放置便携式彩色超声探头,型号LOGIQ P5,正中线标记后利用探头横切肌间沟,显示浅层胸水锁乳头肌、深层近中线侧前斜角肌以及锁骨中线侧中斜角肌。22 G穿刺针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将动静脉避开,对进针角度与深度进行调整,一直到其到达目标神经位置,然后在超声直视下注射0.5%罗帕卡因,并对其扩散与分布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局部麻醉药物能够均匀的扩散到臂丛神经周围则需要对穿刺针位置进行调整,关于剂量的确定标准,以局部麻醉药物完全包裹神经为主[2]。

1.3观察指标。安排同一名麻醉医师完成超声引导定位操作,在前中斜肌间,穿刺针盲探找异物感,关于各项监测指标的记录与阻滞效果的评估安排另一名不了解分组情况的医师负责。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记录切皮时所产生的疼痛感,7分:疼痛剧烈且不能忍受;4-6分:剧烈疼痛但可以忍受;1-3分:疼痛轻微;0分:无痛。VAS为0分说明麻醉效果良好,神经阻滞完善,局部或静脉辅助麻醉不需要。切皮时记录VAS评分,1-3分需静脉追加0.05 mg芬太尼,4-6分改为全身麻醉。认真记录各神经阻滞情况[3]。

1.4统计学分析。关于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借助SPSS 22.0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神经阻滞时间。在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对比上,两组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
 

2.2感觉阻滞程度。观察组: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为93.33%、腋神经为93.33%、桡神经93.33%、正中神经93.33%、尺神经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86.67%、86.67%、80.00%和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VAS评分与麻醉满意率。观察组13例0分、2例1-3分、0例4-6分、麻醉满意率为86.67%,对照组分别为10例、3例和2例、66.67%,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切皮操作时对照组VAS评分为4-6分的有2例,改为全身麻醉。

3讨论

在自身特点的影响下,肥胖患者开展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定位缺乏准确性,相应会诱发阻滞不全,甚至是造成阻滞失败,且还会极易诱发相关并发症。后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标记主要是C6与C7棘突,准确辨别解剖学标志,固定阻滞针以及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导管。虽然神经刺激仪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穿刺成功,但是需要借助解剖定位,极易损伤神经或导致神经内给药的情况;再加上因是盲探操作,神经阻滞针与臂丛神经下干相距较远,致使局部药物不能进行有效的扩散,从而造成阻滞不全的可能性较大[4]。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可对穿刺部位、血管和神经等情况有直观了解,确保进针准确,准确把握局部麻醉药物扩散状况,确保其能在较短时间包绕目标神经,起效快,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麻醉效果理想且成功率高,有助于并发症的减少,安全性高;其能够对臂丛神经上中下三干进行准确定位,穿刺针在直视下调整能够保证局部麻醉药物将神经包绕,由此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阻滞效果[5]。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取得了理想的神经阻滞效果,起效时间短,相比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后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增强感觉阻滞程度,缩短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文胜,祖玲洁,杨晓春,等.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旁入路双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2):193-197.
[2]袁清华,郭钦,陈胜,等.超声及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05):546-549.
[3]顾文荣.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实施效果[J].系统医学,2019,4(02):26-27+30.
[4]张浩,常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8(24):24.
[5]王举科,向波.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