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疾病的声像图特征,探讨ABVS联合常规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科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66例患者,将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各种常见恶性及良性病变的声像图表现。结果66例病理资料中,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38例,炎症病变5例,超声误诊1例导管原位癌为乳腺腺病,1例纤维腺瘤误诊为恶性病变,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恶性病变,本组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总符合率95.45%(63/66)。结论常规高频超声能获得乳腺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ABVS能从冠状位上更直观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有无“汇聚征”,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用的依据。
关键词:乳腺;二维高频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
本文引用格式:陈娟.ABVS联合常规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399-400.
0引言
近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常规高频超声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已作为常规检查方法,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的出现为乳腺检查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科行常规超声及ABVS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66例乳腺疾病患者,将超声声像图资料与病理结果对比、总结,旨在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乳腺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特别是早期乳腺癌的早发早诊断、早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岁-82岁,病程数周-数年不等,临床主诉:触及肿块35例,乳房胀痛42例,乳头溢液12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高频超声及ABVS检查,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结果。
1.2仪器。常规高频超声采用西门子Acuson S2000,探头为18L6高频线状探头,频率6-18 MHz,ABVS采用西门子Acuson S2000 14L5BV高频线状探头,探头频率5-14 MHz。
1.3方法。乳腺检查采用直接扫查法,取仰卧位、左前或右前斜位,双手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及腋窝,以乳头为中心对整个乳腺作放射状逐一扫查,注意整个乳腺的背景回声是否均匀,有无病灶及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血流情况,并扫查双侧腋窝,观察有无可疑淋巴结,ABVS自动扫查探头适当加压,使其紧密贴于乳腺表面(以患者无明显痛感为宜),对每侧乳房行三个方位的检查,包括正中位、内侧位和外侧位,扫查结束后传至ABVS图像分析系统,包括横断面、纵断面和冠状面的图像。
2结果
2.1病理与超声结果。66例乳腺疾病患者包括:恶性肿瘤23例(浸润性导管癌16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原位癌6例),良性肿瘤38例(纤维腺瘤3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炎症性病变5例,其中1例导管原位癌误诊为乳腺腺病,1例纤维腺瘤和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恶性病变,本组超声诊断总符合率95.45%(63/66)。
2.2本组乳腺疾病超声声像图表现。浸润性导管癌:恶性肿瘤中最多见[1],本组中1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以乳房外上象限多见,二维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毛刺状,纵横比大于1,呈纵向生长方式,部分伴微钙化,CDFI显示瘤体内部及周边血管增多、增粗、紊乱,阻力指数多表现为高阻力频谱,该组中有6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腋窝探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回声,形态饱满,皮质增厚、淋巴门结构不清、偏心,肿大的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弹性评估肿块质地硬。ABVS冠状位呈“汇聚征”[2]表现的有12例,声像图表现为以肿瘤为中心呈放射状向肿块聚集的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
浸润性小叶癌:本组1例,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血流信号增多增粗,ABVS冠状位呈汇聚征改变。
导管原位癌:本组6例病例中,3例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不表现为肿块或结节,边界不清,ABVS表现局灶或节段性分布低回声区,或导管状走行的条状低回声区,其中1例伴多发针尖样钙化;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囊内实性部分有恶性倾向,形态不规则,其一伴多发针尖样钙化,另一例血供丰富,呈高阻力频谱,1例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ABVS呈汇聚征改变。
纤维腺瘤: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部分有大分叶,血流信号少或无,呈低阻力频谱改变。ABVS无汇聚征。
导管内乳头状瘤:本组4例,位于乳晕周围,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其旁可见导管回声,肿块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阻力指数低或中等。ABVS无汇聚征改变。
炎症性病变:本组5例,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边缘无毛刺样改变,血流以周边为主,血流阻力指数不高。ABVS无汇聚征改变。
图1-3二维声像图示片状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病灶内血流增多、增粗,弹性评估病灶显示肿块质硬,图4为ABVS显示肿块周边呈汇聚征改变(病理为导管原位癌)
2.3误诊分析。本组误诊3例,1例导管原位癌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范围约13×8 mm),其内未见钙化,未测及增多增粗的血流信号,由于肿块未对周边组织浸润,形成牵拉,未见典型汇聚征表现,与乳腺腺病不规则低回声的声像图表现相似,所以对于单发不规则低回声一定要仔细辨认。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形成肿块期的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见彩色血流分布,与乳腺癌鉴别困难,往往需要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灶性质。1例纤维腺瘤伴密集钙化误诊为乳腺癌,钙化[3]是诊断乳腺癌较特征性的一项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钙化多表现为针尖样、簇状微钙化(<0.5 mm),乳腺钼靶对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借助钼靶综合评估。
3 讨论
常规二维超声能清晰地显示乳房各层组织结构及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周边组织的改变,同时能显示病灶内部血流情况、弹性硬度情况,从而帮助判断乳腺病灶的良恶性,目前已成为乳腺检查重要手段之一;ABVS系统采用三个切面包括横断面,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多层面同时显示,显示信息更全面,尤其是冠状位的显示提供了一些常规超声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文献报道,冠状位上的“汇聚征”很少出现在良性病变中,这种征象对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4]。由于恶性肿瘤浸润周边组织,形成牵拉,造成肿块周围正常组织扭曲,纠集,从而在冠状位上表现为汇聚征改变。本组研究中,良性肿瘤均无汇聚征表现,16例浸润性导管癌中呈典型汇聚征表现的有12例,有研究表明ABVS“汇聚征”诊断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为100%,对于浸润性导管癌最敏感,导管原位癌敏感性略低。在临床工作中,部分乳腺癌仅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扭曲,或呈片状低回声改变,并不表现为肿块,常规超声常漏诊或被误诊为腺病,这些非肿块型乳腺癌在ABVS冠状位可表现为导管状走行的条状低回声区或呈节段分布的低回声区,本组中有3例导管原位癌呈上述表现。微钙化是乳腺癌的另一重要特征。对于微钙化的检出,包凌云等[5]研究显示ABVS与钼靶检查结果相近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ABVS能提高超声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出率。本组一例非肿块型导管原位癌为常规二维漏诊病例,ABVS能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节段性分布,沿导管走向的特征以及沿导管走行的点状强回声的显示。
综上所述,ABVS作为乳腺检查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其明显的优势,包括分辨率高,特别是对非肿块性病变及小病灶的检出优势,扫查全面,能准确显示病灶的空间位置,但ABVS无法显示肿块的血流情况,弹性硬度情况等,常规高频超声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所以二者联合应用可以相互弥补不足,有助于提高病灶的评估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兴.乳腺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6-137.
[2]周世崇,常才,陈敏,曾炜,范亦武.实时三维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2):906-909.
[3]陈扬,李蓉,陈蔓青,李静勉.乳腺内钙化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03):368-371.
[4]严丽霞,黄备建,刘利民,王希,夏罕生,李翠仙,王文平.乳腺病灶声像图冠状面征象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980-983.
[5]文军霞.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和常规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77-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