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251例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痛风患者治疗提供更多切实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8年所在医院251例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资料中内容,对所选患者的临床情况加以分析,总结临床特点。结果2017年度共收治140例急性痛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以湿热痹阻型占比69.29%(97/140)最高,同时87.14%(122/140)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占比最高;2018年度共收治111例急性痛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同样以湿热痹阻型为主,占比达到55.86%(62/111),同时94.59%(105/111)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同样高血压占比最高;2017年共有96例患者纳入到临床路径,符合临床路径率100%,临床路径完成率100%,变异例数9例,变异率9.38%;2018年纳入临床路径70例,符合临床路径率100%,退出路径1例,实际完成路径率98.57%(69/70),变异例数11例,变异率15.71%。结论急性痛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以湿热痹阻型为主,且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需要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急性痛风纳入临床路径率高,完成率也比较高。
关键词:急性痛风;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
本文引用格式:赵国青,徐雯,周腊梅.251例急性痛风患者临床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51-52.
0引言
痛风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对工作、学习及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制约作用。急性痛风发病后,大量尿酸盐沉积在软骨及关节囊中,引起炎症反应[1]。在实践工作中,很多患者对急性痛风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临床也容易出现误诊现象,为进一步提高急性痛风诊疗水平,本研究收集251例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取所在医院251例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满足本次调查研究病例收集要求,本组患者中,男189例,女62例;年龄40-70岁,平均(58.63±4.59)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5.53±0.47)年。排除标准:①合并明显诊疗风险者;②对诊疗情况不知情者;③合并免疫系统、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
1.2方法。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中医辩证分型、合并症及纳入临床路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做好详细记录和准确统计。
2结果
2.1诊断情况分析。2017年共收治痛风140例,入院诊断痛风122例,诊断为急性痛风病,新诊断18例;2018年共收治痛风111例,入院诊断痛风100例,诊断为急性痛风病,新诊断痛风11例。
2.2中医辨证分型。2017年140例患者中,中医辩证分型结果为:肝肾不足14例,痰瘀痹阻25例,湿热痹阻97例,风湿痹阻3例,阴虚湿热1例。2018年111例患者,中医辨证肝肾不足15例,痰瘀痹阻34例,湿热痹阻62例,详见表1。
2.3基础疾病情况。2017年140例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122例(87.14%),无基础疾病18例(12.86%)。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中,高血压93例,脑梗31例,肾功能不全34例,房颤4例,高血压占比达到66.43%;2018年度中,合并基础疾病105例(94.59%),无基础疾病6例(5.41%)。其中,高血压84例,脑梗塞32例,冠心病25例,糖尿病28例,肿瘤7例;肾功能不全34例,骨质疏松5例,高血压占比达到75.68%,见表2。
2.4临床路径情况。2017年共有96例患者纳入到临床路径,符合临床路径率100%,临床路径完成率100%,2018年纳入临床路径70例,符合临床路径率100%,退出路径1例,实际完成路径率98.57%,详细情况见表3。
3讨论
痛风是常见炎性疾病,主要由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引发,可沉淀在肌肉、骨骼、骨质或其他组织中。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3],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痛风发病率逐渐提高,主要为高嘌呤饮食。
痛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已经确定的发病因素为机体发生嘌呤代谢障碍[4],急性痛风是痛风患者最为多见的临床表现,多在夜间发作,可出现皮肤暗红、关节严重疼痛、关节红肿等[5],如若未能及时为患者开展对症治疗,则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急性痛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为此收集251例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急性痛风中医辩证分型以湿热痹阻型为主,表明湿热痹阻是临床痛风的常见中医证型,与目前研究相仿[6-7]。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多合并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痛风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此类人群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其中以高血压为主,另有一定比例脑梗塞和肾功能不全者。与此同时,2017年和2018年均有一定比例出院患者被纳入到临床路径中,临床路径完成率分别为100%和98.57%,说明所在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完成质量较高。而痛风实际纳入率分别为78.6%和70%,主要原因为入院时医护原因,漏入、错入等。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加强路径管理增加路径率。
综上所述,急性痛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以湿热痹阻型为主,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定措施,结合患者辩证分型结果及基础疾病情况,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卓烨烨,蔡晓锐,侯志铎,等.痛风患者术后急性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9,32(02):99-102.
[2]李雅洁.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67-68.
[3]辛雅静,马建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06):161-162.
[4]舒建龙,李凤珍,覃裕旺.痛风病理及临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12(03):119-121.
[5]王晓跃,黄伟斌,王明森,等.血清中IL-6、IL-1β、GM-CSF在老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3(03):223-225.
[6]张有为,杨军琪,李小宏,等.痛风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发病特点[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6).136-138.
[7]马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治疗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