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采用16排CT检查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16排CT扫描检查,观察急性胰腺炎在CT图像中的病变显示。结果通过扫描结果得知,所有患者中有70例患者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59例患者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51例患者为合并假性囊肿。结论16排CT检查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可有效判断各类并发症,为后期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16排CT;诊断;坏死性胰腺炎;水肿型胰腺炎
本文引用格式:高鑫,李维维.16排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199-200.
0引言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严重急性病之一,该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同时受到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其预后效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为后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上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上主要借助影像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CT扫描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将对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采用16排CT检查的效果展开讨论,详细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同时具有急性胰腺炎相关症状,如长时间上腹疼痛、呕吐、恶心等。包括男性105例,女性7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1岁,平均(49.3±2.6)岁。本次研究内容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协议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16排CT检查,检查前禁食、禁水,保持空腹状态。首先进行常规平面扫描,指导患者摆放正确体位,一般为仰卧体位,从胸锁关节处向下到肋膈窦下缘处作为胸部扫描范围,从膈顶到髂嵴连线处作为腹部扫描范围。设置好设备扫描参数,将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设置为180 mA左右,扫描时间设置在3 s,层厚设置为10 mm,间隔设置为10 mm。设置完毕后确定出胰腺上下边界,随后进行增强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左右。
2结果
通过扫描结果得知,所有患者中有70例患者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59例患者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51例患者为合并假性囊肿。具体为:①急性胰腺炎通常伴随较多并发症,其中普遍为假性囊肿,出现原因主要是胰液渗出后纤维组织将其包裹粘连,又或者是未及时吸收所致。囊壁由多种组织构成,包括肉芽、纤维结缔以及坏死组织等。假性囊肿分为多发和单发两种形式,主要特征是圆形囊状,通常发生于胰腺外部,在急性胰腺炎出现5周左右后生成,本次研究中的51例假性囊肿患者均为胰外囊肿。②胰腺组织附近组织会发生改变,当组织发生炎症后,逐渐扩散至胰腺附近的脂肪组织,导致脂肪层慢慢消失。炎症液体渗出后流向脂肪层间隙处,造成肾前筋膜增厚,通过CT图像可见呈条索状,较为模糊。③通过胰腺密度可对急性胰腺炎的类型进行划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变部位可清晰看到低密度区域,呈不均匀分布,而炎性水肿可明显看到密度区域呈均匀分布。在本次研究中59例患者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均出现了水肿密度降低的情况,同时存在一定局限性。CT扫描图像显示,单纯急性胰腺炎通常病变程度较轻,结果不显示阳性。本次研究中180例患者都在局限性肿大和胰腺体积弥漫性肿大范围内,胰头宽径>3 cm,胰尾>2.5 cm。通过观察胰腺边缘处变化情况,尤其是体积肿大和无规则形态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3讨论
临床上急性胰腺炎属于多发的急腹症,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类型[3]。轻症主要为胰腺水肿,病情发展具有自限性,同时存在极少的并发症,治疗后预后效果佳[4]。重症患者主要为出血坏死,通常伴有严重并发症,例如腹膜炎、脓肿以及休克等,甚至出现器官衰竭,导致死亡,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在早期阶段进行准确诊断并实施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5]。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CT、超声等一些列影像学手段逐渐应用于各类疾病诊断中,CT检查具有图像清晰、再现性高等优势,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CT检查不仅可以判断胰腺炎的类型,同时能直观显示胰腺炎并发症情况、病变部位坏死程度以及液体外渗情况,给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6]。由于急性胰腺炎发病后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患者的增强效应大幅度下降,而CT检查具有增强扫描的效果,可有效检查病变部位坏死组织。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其血管的通透性更高,提升了血液流量,导致血管扩张,因此在接受CT检查时易出现胰腺强化口情况[7]。本次研究中,59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接受CT平扫后,显示病变部位密度下降,而接受CT增强扫描后,显示病变部位呈均匀强化状态,且未存在坏死区域。70例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患者接受CT增强扫描后,显示病变部位局部低密度,后期手术发现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程度坏死。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复杂,如果通过初期症状来评估预后,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临床通过胰腺附近组织损伤程度和胰腺形态的变化,将胰腺炎的病变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A、B、C、D、E。若胰腺功能正常为A级,若胰腺出现局部体积变大为B级,若胰腺内部存在杂乱情况为C级,若胰腺内部存在边缘模糊的蜂窝状液体聚集则为D级,若胰腺内部不仅有液体聚集,同时存在气体则为E级[8]。临床将A级、B级、C级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效果较好的标准,而D级和E级表患者为相关炎症或者坏死性胰腺炎,是否出现感染与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效果的好坏存在密切联系。根据分类标准,本次研究中1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在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中,通过应用16排CT检查,可有效反映病变部位的范围和实际形态,直观显示疾病并发症和严重程度,给后期治疗提供良好科学依据,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党云超,许红梅.螺旋CT灌注技术联合生化指标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6):75-77,84.
[2]于新设,张扬,张景云,等.增强CT扫描与彩色超声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结果与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5):78-79.
[3]李存瑞,吴俊逸,张林.腹部CT扫描在急性胰腺炎并发症诊断及预测预后中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5):79-80.
[4]潘大海,乔凤楠,岳明.CT检查在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J].当代医学,2017,23(5):50-51.
[5]曹博,柏林博,林士珊,等.彩色超声检查与多层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9):134-135.
[6]吴新华,陈健,杨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腹部CT检查在诊断其并发症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0):165.
[7]Tsuji Y,Takahashi N,Isoda H,et al.Erratum to:Early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necrosis based on perfusion CT to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acute pancreatitis[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52(10):1-2.
[8]Kamal A,Faghih M,Moran RA,et al.Persistent SIRS and acute fluid colle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T scanning in acute interstitial pancreat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2018,53(1):88-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