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医护康一体”模式的综合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肢体功能恢复的远期应用疗效。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诊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综合溶栓组和常规溶栓组进行治疗观察,每组51例。结果两组患者辅助溶栓过程中均无异常情况发生;综合溶栓组患者在接受综合溶栓辅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24%;常规溶栓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辅助溶栓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患者在接受辅助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辅助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溶栓辅助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愈后疗效,且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处方;效果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高惠霞,齐培荣,闫炳苍,等.“医护康一体”模式对脑梗死溶栓后的远期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71,73.
0引言
脑梗死是指体内栓子随血液进入脑组织,阻塞血管,引起脑组织起缺血、缺氧、坏死、软化等脑血管疾病[1-4]。“医护康一体”模式是在医护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融合康复专业知识,根据患者治疗中及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全面预备方案,这套方案可有效提高溶栓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处理效率,对提高患者预后肢体功能都有积极的影响[5]。本课题以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医护康一体”模式溶栓处方对患者愈后远期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确诊收治并符合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综合溶栓组和常规溶栓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神经功能评分、病程、性别、年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方法
2.1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方法
常规溶栓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治疗,常规溶栓治疗包括术前准备,包括了解病情、药品准备、医患沟通、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及SpO2监护等;溶栓术中,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备齐抢救药品、观测心电及SpO2变化、观测患者异常情况等;溶栓后处理,包括伤口的及时消毒处理,预防感染,常规心电监测、伤口的处理等;并发症的预防,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异常情况处理及详细记录等;出院指导,包括一般健康宣教,家庭指导等。
综合溶栓组患者给予综合溶栓治疗,综合溶栓是在强化常规溶栓的基础上增加了早期康复,综合溶栓包括,术前准备:包括前期护理、康复工作者熟练掌握脑梗死发生、发展、治疗、并发症及预后临床知识,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常规处理办法,具备一定风险评估和处理能力,能判断患者的各项体征及检测指标变化;溶栓术中:护理密切配合临床的溶栓处理,保证安全完成溶栓过程。溶栓术后:给予合理膳食护理,预防便秘,保持二便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的预防: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警惕脑出血、脑疝等并发症。及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现象,给予不同体位下的良肢位摆放。预防肢体关节继发性改变导致的肢体功能受损。
2.2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溶栓辅助治疗前及3月后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采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6],该量表有8项评估内容,包含意识、感觉、运动等,最高45分,
基本痊愈:缺损评分为0分,显效:缺损评分减少>21分,有效:缺损评分减少8~20分,无效:缺损评分减少<8分。0~15分为正常或轻度损伤,16~30为中度损伤,>30分为重度损伤。得分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重。注: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综合溶栓组患者接受辅助溶栓治疗后痊愈21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24%。常规溶栓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辅助溶栓治疗后基本痊愈17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59%,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辅助溶栓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不同的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综合溶栓组患者在接受辅助溶栓后,满意20例、基本满意25例、不满意6例,总体满意率为88.24%;常规溶栓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辅助溶栓后,满意16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15例,总体满意率为70.59%。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5讨论
溶栓治疗是提高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缺血/缺氧,降低组织坏死/软化等的有效治疗手段,超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对降低神经功能受损有重要的意义[7-8]。“医护康一体”模式是近年在临床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融合护理和康复后提出来以提高治疗与保护功能为主一种新治疗理念,是在基本治疗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专门以强化医护康配合、增加功能康复为主导的护理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提高医护技术的同时预防因早期废用导致的功能障碍,保证溶栓治疗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恢复机体神经功能。通过综合辅助治疗的形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中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治疗的远期疗效,对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都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可冀,瘳家桢,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81-82.
[2]李柏胜.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112-113.
[3]沈传业,陶如华,刘玉清.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3,7(7):781-782.
[4]夏军,朱姗姗.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297-298.
[6]王秀容,舒亚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315-316.
[6]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1):130.
[7]Landais A,Chaumont H,Dellis R.Thrombolytic Therap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ring Early Pregnancy[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8,27(2):e20-e23.
[8]徐平,肖波,郭桂香,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109-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