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2 17:0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90例,按1:1:1随机原则分为A组(鼻针合热敏灸)、B组(热敏灸)和C组(氯雷他定片)各30例,记录患者治疗3周后的症状评分。结果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7%高于B组80.0%和C组76.7%(P<0.05);三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鼻针;热敏灸;疗效观察

本文引用格式:熊程遥,陶波.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171,178.

0引言

变应性鼻炎,又称为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变应性鼻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喷嚏以及清水样鼻涕,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目前临床上常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但疗效有效,容易反复发作。我院采用鼻针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90例,按1:1:1随机原则分为A组(鼻针合热敏灸)、B组(热敏灸)和C组(氯雷他定片)各30例。A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7±11.2岁;B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6±10.5岁;C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1.2±12.2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的研究对象符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2]中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且18岁<年龄<60岁;②自愿接受鼻针、热敏灸、氯雷他定片等治疗者;③自愿参加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精神病患者;②有晕针反应或者难以耐受本研究的治疗方案;③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3治疗方法

A组采用鼻针合热敏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鼻针操作时,首先应用前鼻镜扩张鼻前庭,使下鼻甲充分暴露在视线内,鼻甲充分暴露后,用1.5寸毫针针刺患者两侧下鼻甲肿胀部位,留针30min,每日1次;热敏灸取上印堂、肺俞、神阙穴进行热敏灸,每日1次。B组采用热敏灸治疗:热敏灸操作方法同A组。C组单纯采用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10mg/次,1次/d。治疗周期为3周。

1.4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

①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3周后的症状评分。②疗效判定:症状改善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鼻炎症状总分×100%。临床控制:鼻炎症状改善率≥80%;显著改善:鼻炎症状改善率66%~79%;改善:鼻炎症状改善率为26%~65%;无效:鼻炎症状改善率≤25%。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F检验;用频数和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96.7%高于B组80.0%和C组76.7%(AB2=5.19,ABP=0.023;AC2=6.41,AC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BC2=0.09,BCP=0.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症状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P=0.756>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A组治疗后总症状评分低于B组和C组(ABt=24.1,ABP=0.000;ACt=9.35,AC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症状评分低于C组(BCt=1.66,BC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变异性鼻炎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之一,其有多发性、难治性、易复发性的特点,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3]。变异性鼻炎属于中医的“鼻窒”范畴,西医大多使用抗过敏药物和鼻内喷剂缓解症状,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认为“鼻窒”的主要病机为脏腑虚弱、邪滞鼻窍,若邪气经久不散,阻滞经络气血,故治疗应行气活血、疏通经络[4]。

本研究使用的鼻针针刺下鼻甲肿胀部位,此部位是鼻部气血积聚之处,针刺此处可起到散邪通络的作用;西医解剖位置显示此部位有丰富的神经,刺激此处的神经组织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血环,降低鼻部的敏感性,从而起到改善症状的目的。而热敏灸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反应,具有抗炎、抗自身免疫、抗过敏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7%高于B组80.0%和C组76.7%(P<0.05);三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A组症状总评分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鼻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2]胡连生.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陶波,韩淑萍.鼻针配合中药治疗肺经蕴热型慢性单纯性鼻炎30例[J].江西中医药,2018,49(2):52-54.
[4]任冬,许凌峰.玉屏风散联合苍耳子散治疗慢性鼻炎168例[J].河南中医,2014,34(11):2220-2221.
[5]马宁.温针与电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