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2 16:05: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方法在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选取我院接受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0例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40例患者分别接受核磁共振与ct检查,按照frberg的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判断,总结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率与分型判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诊断率与ct诊断率相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数据差异不突出,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ct检查中Ⅰ级与Ⅳ~Ⅴ级患者数量与核磁共振、病理结果存在明显数据差异,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核磁共振与病理结果分型结果基本相似,对比结果均无意义(P>0.05)。结论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相当,但是核磁共振在分型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能够更加针对性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ct;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对比

本文引用格式:杨士杰.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45-146.

0引言

股骨头坏死属于临床中比较普遍的一种骨关节性疾病,临床中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股骨变形或是凹陷,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股骨功能缺失,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残疾,从而导致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1-2]。针对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干预仍然是早期治疗,所以早期诊断显得格外重要[3]。对此,为了有效提高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对比总结方式探讨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选取我院接受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0例作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40例患者单侧股骨头发病31例。40例患者均因为髋关节疼痛就诊,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

1.2方法

40例患者分别接受核磁共振与CT检查。CT采用通用公司生产的CT/E型螺旋CT设备,采取仰卧位,在CT扫描器支持下进行检查。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扫描范围以股骨为主。核磁共振检查期间让患者保持仰卧位,通过核磁共振仪实现对患者股骨扫描。

两组患者均在检查之后接受手术治疗并确诊。

1.3观察指标

按照FRberg的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判断。

0期标准:正常;Ⅰ级标准:核磁共振为轻度表现,以骨小梁模糊以及轻度骨质疏松为主,CT表现为股骨头星芒状骨小梁病变,明显结构增粗或扭曲变形,区域存在高密度的硬化改变;Ⅱ级与Ⅲ级:核磁共振表现以中度为主,斑片状的孤影化以及不规则性的透亮区,存在明显的新月征,CT表现为斑片状的孤影化病变和囊状的透亮区,新月征和轻度的骨破碎以及关节面的凹陷;Ⅳ级与Ⅴ级:核磁共振表现以大块的破碎和塌陷为主,股骨完整度丢失明显,存在合并性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和关节腔的狭窄,CT检查为以明显的骨破碎和关节面的塌陷为主,存在明显的退行性病变,关节的间隙明显狭窄。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数据资料录入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进行分组记录,并应用连续性或离散性的变量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定性的数据不需要分类变量,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率对比


核磁共振诊断38例,诊断率为95%;CT诊断37例,诊断率为92%。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数据差异不突出,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

2.2分型结果对比

CT检查中Ⅰ级与Ⅳ~Ⅴ级患者数量与核磁共振、病理结果存在明显数据差异,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核磁共振与病理结果分型基本相似,对比结果均无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
 

3讨论

股骨坏死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缺血性骨病,也属于股骨头软骨炎和扁平髋,在所有年龄段均有发病率,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4]。发病的原因并不明确,但是许多研究都认为是骨髓的供血效果异常所导致,促使骨内压力不断提高,并形成骨坏死,从而导致囊性病变或者是硬化病变[5]。按照病变的表现不同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判断,例如崩解型的股骨坏死、溶骨型的股骨坏死、增生性肥大的股骨坏死等,临床中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比较多,其中有三种为典型原因,分别为髋关节损伤、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慢性的酒精中毒等[6]。另外,股骨坏死和肥胖症、高血压等也具备一定关联性,近些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影像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早期关于股骨坏死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改进[7]。

在本次研究期间,针对轻度的病变改变主要是以骨质疏松性的病变为主,关节的间隙增宽同时正常的弧形消失,关节面呈现出不平或凹陷的病变[8];对于中度的患者,则是以骨质疏松的病变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囊样头痒区域病变,在关节中占比在25%~50%;重度的改变则是以股骨坏死的区域广泛病变为主,在关节中占比超过50%。

本研究结果显示,核磁共振诊断38例,诊断率为95%;CT诊断37例,诊断率为92%。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数据差异不突出,对比结果无意义。这一结果证明核磁共振与CT均能够有效应用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均可以实现及时发现判断的作用。另一结果显示,CT检查中Ⅰ级与Ⅳ~Ⅴ级患者数量与核磁共振、病理结果存在明显数据差异,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核磁共振与病理结果分型结果基本相似,对比结果均无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核磁共振可以更加准确和详细的判断股骨头坏死疾病症状,能够准确的发现患者的病变发生与发展程度,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从而达到提高诊断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相当,但是核磁共振在分型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能够更加针对性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俊武,叶菊花.股骨头坏死的CT及X线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20(2):33-34.
[2]周思佳,姜文学.基于CJFH分型的股骨头坏死三维分型及塌陷预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19):87-92.
[3]侯晗,卫方方.SPE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1):127-129.
[4]陈健,高勇,郭丽玲,等.CT、X线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ARCO和Steinberg三种分期方法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2017,12(1):647-648.
[5]傅维民,王本杰.基于影像学技术股骨头坏死病灶范围、血液供应与病理变化关系:诊断性动物实验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31(7):477-478.
[6]杨广杰,陈有,王永胜,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手术中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31(6):105-106.
[7]Liu W,Liu J,Xiao W,et al.A Diagnostic Accuracy Meta-analysis of CT and MRI for the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Crohn Disease[J].Academic Radiology,2017,13(22):244-245.
[8]Khiewvan B,Torigian DA,Emamzadehfard S,et al.An update on the role of PET/CT and PET/MRI in ovarian cancer[J].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2017,44(6):1079-10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