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丁苯酞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做研究分析,并以随机数表模式分两组,A组(n=50)单纯接受他汀类药物口服,B组(n=50)在A组用药下配合丁苯酞静脉滴注,对A、B组的临床用药成效进行比较与评估。结果B组用药后取得总有效率较A组的疗效评估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A组记录的NIHSS评分、ADL评分与B组基本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记录的NIHSS评分较A组降低更显著,ADL评分较A组提升更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丁苯酞以及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值得推荐。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丁苯酞;他汀类药物;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王莉.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54,163.
0引言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脑部功能障碍表现,通常由颅内血管病变所致,具有易反复发病、致残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1]。他汀类药物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一类调脂降脂药物,同时对该病的治疗也有确切的效果,但其无法有效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因而单纯用药对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并无多大的改善[2-3]。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我院尝试在他汀类药物用药的基础上,向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丁苯酞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用药成效,现对研究情况做归纳,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由我院收治于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根据既往病史、头颅CT或MRI等系统检查明确诊断,无伴发其他严重系统疾病,无脑出血或精神病史等问题。以随机数表模式将其分组,A组(n=50)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6.7±4.7)岁;B组(n=50)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6~77岁,平均(57.3±5.2)岁。通过SPSS20.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材料做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1.2方法
明确诊断后,向A、B组患者提供降糖、降压及对症处理并发症等基础处理。在此条件下,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单药口服,每次量为40 mg,1次/d。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与丁苯酞共同治疗,其中阿托伐他汀用法用量同A组,丁苯酞每次量为25 mg,2次/d,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两组均接受3个疗程(4周/疗程)的观察与治疗。
1.3评估项目
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A、B组不同治疗阶段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两组用药后的疗效:①基本痊愈:用药后经NIHSS评估,显示分值较前下降≥90%,且患者完全恢复自理能力;②显效:用药后经NIHSS评估,显示分值较前下降46%~89%,且患者的自理能力基本恢复;③有效:用药后经NIHSS评估,显示分值较前下降18%~45%,但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明显的依赖;④无效:用药后经NIHSS评估,显示分值较前下降≤17%或不降反升[4]。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中的2与t对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以率(%)与(±s)的方式描述输出结果,P<0.05,提示研究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组用药后的疗效评估结果
B组用药后取得总有效率较A组的疗效评估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A、B组不同治疗阶段的NIHSS评分与ADL评分记录结果
治疗前,A组记录的NIHSS评分、ADL评分与B组基本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记录的NIHSS评分较A组降低更显著,ADL评分较A组提升更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具有较复杂的病理机制,一般可归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血液成分改变3个基础病理过程[4]。在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各种因素作用下,上述基础病理过程被触发,进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5]。该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由于中老年人普遍对手术缺乏耐受性,加上机体各项脏器功能自然减退、伴发基础疾病较多,因此目前临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多以药物干预为首选。
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改变的作用,同时对血管内皮炎性因子有较强的抑制性,能够有效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组织,非常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5]。而丁苯酞是由人工合成的一种消旋体,目前已证实本品有如下药理作用[6]:①可调节血流灌注,对缺血区微循环有重构作用,能够使缺血区供血逐步恢复;②可促进能量代谢,及时彻底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③对受损神经元有修复及保护作用;④可确保线粒体功能正常发挥,使脑部对缺血的耐受度明显增强。多项临床实践与研究显示,在他汀类药物用药的基础上配合丁苯酞治疗,能够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增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7-8]。
此次通过对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我们获取的观点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显示,B组用药后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总有效率达到92.0%;同时在NIHSS评分、ADL评分方面,B组2项评分相对A组也有明显的优势,提示该联合用药方案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丁苯酞以及他汀类药物共同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Celikbilek A,Ismailogullari S,Zararsiz G.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predicts poor prognosi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2014,28(1):27-31.
[2]易鹦.分析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智慧健康,2018,4(8):95-96.
[3]李跃东.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8,4(3):361-363.
[4]王煜,罗澍,韩勇,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与不良反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5):145-146.
[5]田梁佳,李红方.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北方药学,2017,14(5):156-157.
[6]Heiss WD.PET imaging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Neuroscience Bulletin,2014,30(5):713-732.
[7]王明.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94-95.
[8]邱海军,马海朋.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