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9 15:3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14例无间歇性外斜视但屈光不正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作为斜视组与后者作为屈光不正组,测量两组儿童视网膜周边屈光情况,对比两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情况。结果斜视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值为-2.30~2.10 d,平均-(1.53±0.38)d,屈光不正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为-2.90~4.0 d,平均-(2.50±0.58)d。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屈光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探究两者的联系点,促进儿童视力健康发展。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屈光;视力下降

本文引用格式:李娟.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7):124,127.

0引言

随着电子产品等的普及,儿童视力的不良情况逐渐增多,对儿童的视力与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且儿童视力不良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儿童近视、斜视、弱视等问题越发严重。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视力不良的一种,其处于恒定外斜视与外隐斜情况间,常见的类型为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视轴与正常视轴不同,其为分开状态,且存在不平衡情况,通常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存在屈光不正、视力下降等情况。间歇性外斜视引发的因素有疲劳、视物模糊、疾病、视物变小等情况,在其影响下逐渐引起间歇性外斜视,其常发生与儿童早期。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比无间歇性外斜视但存在屈光不正的儿童情况,对比两组儿童的屈光度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研究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14例无间歇性外斜视但屈光不正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前者作为斜视组与后者作为屈光不正组。纳入标准:无间歇性外斜视病情符合我国关于儿童弱视、斜视相关标准;儿童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斜视者外斜视角≥15°者;屈光不正组的男性儿童例数为8例,女性儿童例数为6例,最低年龄为5岁,最高为16岁,平均为(8.4±1.2)岁,间歇性外斜视的眼数为21眼。斜视组的男性儿童例数为9例,女性儿童例数为5例,最低年龄为6岁,最高为15岁,平均为(8.7±1.1)岁,屈光不正的眼数为20眼。两组儿童的情况形似,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两组儿童的注视状态、眼底情况、眼前节情况,测量两组儿童的裸眼视力,主要采用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检查,而后通过映光法观察两组儿童的眼位情况。而后对两组儿童使用验光仪测量期视网膜周边屈光情况,先对儿童的睫状肌进行麻痹,验光仪选用Grand Seiko WAM-5500型开放式验光仪。屈光检查位置有颞侧周边部、黄斑中心凹和鼻等,并让儿童自身眼球转动,直到注视固定视标,进而测量儿童的周边的屈光度。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适应复发托比酰胺眼药水,做散瞳处理,降低调节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测量操作5次,而后取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通过SPSS 21.0开展。并根据情况进行整理,计量用(±s)表示,且进行t检验,在对比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斜视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值为-2.30~2.10 D,平均-(1.53±0.38)D,屈光不正组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为-2.90~4.0 D,平均-(2.50±0.58)D,对比可知,两组存在有显著差异,P=0.002,t=10.082。

3讨论

斜视情况的出现与屈光不正有着密切的关系。斜视主要表现为患者的眼视轴出现偏离,双眼注视时候有偏斜情况,且患者的眼外肌神经功能与运动功等的异常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斜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斜视出现的影响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家族史等有关系[1-2]。斜视常见类型有内斜视、外斜视、上下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是处于外隐斜视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患者的视轴状态多是处于分开,且患者的融合性散开幅度与融合性集合幅度相比,前者较高,且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外斜视的,且多发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发生时,患者常处于瞌睡、注意不集中、疲倦等情况下,常见症状有畏光等。

屈光不正患者的机制为:患者处于无调节状态下视物,外界的物象经过眼屈光系统不能准确、正中的在患者眼底视网膜上聚焦,出现成像不清晰情况。屈光不正主要包括有近视、远视、散光三种,导致患者屈光不正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不合理用眼与遗传因素等,常见的不合理用眼情况有看书写字不规范、不卫生用眼、眼睛过度疲劳等[3-4]。

在临床研究报道中,儿童外斜视症状的出现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现象,且屈光不正与患者外斜视的调整与治疗有密切关系,并认为患者的屈光状态趋向近视状态时患者的偏斜程度有所差异。根据临床资料显示,临床上存在非屈光不正的间歇性外斜视症状,但数较少,并存在与近视相关的斜视情况。并在一些报道中,发现一些外斜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近视以及近视性散光情况,同时视网膜周边屈光度会随着近视程度的加大而增加。在谢芳等[5]研究中表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会因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现象影响患者的眼外肌平衡,增加外斜视症状出现的风险。因此屈光不正容易影响患者的集合功能与调节功能等来影响患者的眼位,导致患者出现斜视情况[6-8]。

从研究结果发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范围在无斜视但屈光不正儿童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度范围内容,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虽无直接影响关系,但两者间可相互影响,两者并发容易增加患者眼部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在屈光度上存在共同点,两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值得深入探究两者的联系点,分析间歇性外斜视与屈光不正现象的相互影响点。为间歇性斜视儿童与屈光不正儿童的治疗与纠正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治疗治疗效果,促进儿童视力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于妮仙,谢芳,张伟.眼位正常、外隐斜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7,37(5):438-441.
[2]刘玉红,佘志辉,陈翔.视网膜周边部屈光不正测量方法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4):785-787.
[3]姜娇,柴松.斜视患者屈光矫正的原则及必要性[J].河北医药,2016,38(23):3647-3650.
[4]谢秋霞.合并近视的RP患者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及其近视发展的初步探讨[D].衡阳:南华大学,2016.
[5]谢芳,张伟,郭新.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不正患者集合与调节比率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4,36(12):489-492.
[6]张曦,王晓瑛,陈菲菲,等.高度近视患者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1):9-12.
[7]Gezer A,Sezen F,Nasri N,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strabism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exotropia[J].J AAPOS,2004,8(1):56-60.
[8]Nehls SM,Ghoghawala SY,Hwang FS,et al.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with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 performed by surgeons in training[J].Journal of Cataract&Refractive Surgery,2014,40(7):1131-1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7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