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比较介入手术与药物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介入手术组(实验组)与药物干预组(对照组),实验组58例,对照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舒张末期流速(Vd),对比两组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经过检查颈部血管彩超与行TCD,治疗后对照组的Vs与Vd水平均要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个月的随访显示实验组患者有3例(5.17%)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对照组有15例(24.19%)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事件。结论介入手术治疗较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病变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药物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樊文彦.介入手术与单纯药物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94.
0引言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血管疾病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一半以上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因此,有效的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医学的重点。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包括介入手术和传统的药物治疗[2],本文将深入对比介入手术与单纯药物干预的临床效果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90例,吸烟饮酒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CT和DSA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对照组选择药物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3.23±3.25)。实验组选择手术介入患者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0.95±3.93)。两组患者均进行TCD与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脑血管缺血程度等一般资料与其他合并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他汀类降脂定斑块、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给予24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38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全部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75mg/d。
实验组:术前4天需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3片,术中采取全麻方式,同时监测生命体征。介入手术治疗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以及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药物治疗持续1个月。随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临床症状以及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等给予患者进一步的口服药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舒张末期流速(Vd)以及进行为期10个月的随访并记录发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及四位分数M(QR)表示,采用Student’s tes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分类数据(n,%)表示,采取2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代表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血管Vs和Vd对比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变血管Vs和Vd,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的对比
随访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为5.17%和24.19%,两组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3]。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具有局限性,患者需要长时间依靠药物,治疗效果也依从于药物疗效,且对于斑块已经形成的患者来说,不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手术介入的治疗方式逐渐增多,手术介入可迅速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减轻患者治疗期间的痛苦,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4]。但是,介入手术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药物治疗,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介入手术的优势也是药物治疗方法无法实现的。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应用药物治疗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介入手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术后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并且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彦阔.介入手术与单纯药物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1):74-76.
[2]杨一帆.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2013.
[3]张树峰,刘中光,李曼,等.去氧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07-109,125.
[4]王相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21):2394-23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