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8 13:40: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并总结急救措施。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6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急救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急救组150例和优化急救组206例。统计本组患者中的死亡情况,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种不同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结果356例患者中有14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1.85%。死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急救措施、救治间隔时间、机械通气、损伤严重程度(ISS)、昏迷程度(GCS)。优化急救组的成功救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多,死亡率高,临床需要优化急救措施尽量挽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急诊外科创伤;死亡危险因素;急救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朱德志.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85+89.

0引言

急诊外科创伤情况复杂、死亡率高,提高救治成功率是科室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急救措施,具体情况如下文叙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共356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男性213例、女性143例,年龄最小12岁,最高81岁,平均(39.7±14.6)岁,从患者受伤到接受急救的时间最短5 min,最长达3 h,平均(60.5±20.3)min。分析患者的创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227例、重物砸伤73例、坠落伤32例、刀具砍伤8例、其他16例。查看患者的致伤情况,主要受伤部位为四肢、颅脑、脊柱、腹部、胸部等。根据患者的急救处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常规急救组150例和优化急救组206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急救方法。常规急救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创伤急救干预:开通院内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补液。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对于呼吸道严重受阻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实施全面检查。确定患者的外伤部位、流血情况,对于活动性出血的情况需要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使用绷带加压止血。对于大动脉损伤、皮肤脱落的患者,需要使用拇指按压患者伤口近端动脉,使用止血带为患者止血。对于骨折患者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优化急救组患者在上述急救措施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外科创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急救预防对策,外出急诊人员配备呼吸机,开通急诊专线,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缩短患者就医的时间。

\

 
1.3临床观察指标。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经过救治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无明显致残指标,为显效;经过救治患者的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明显改善,有一定的致残指标,还需继续治疗,为治疗有效;患者死亡或是治疗后症状仍然非常不稳定,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数据软件包SPSS 19.0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达,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用(±s)表达,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危险因素。本研究中的356例患者中有14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1.85%。死亡危险因素包括:①性别:149例死亡患者中有120例患者为男性、29例患者为女性。未死亡患者中有男性93例、女性114例。差异为=24.514,P=0.000;②年龄:149例死亡患者中有102为患者年龄≥50周岁、47例患者年龄<50周岁。未发生死亡患者中有98例≥50周岁,109例<50周岁,差异比较=15.688,P=0.000;③救治间隔时间:149例死亡患者从创伤到接受急救的平均时间为(60.5±18.7)min,未死亡患者的急救间隔时间平均为(25.6±4.8)min,差异对比=25.713,P=0.000;④机械通气:死亡患者中有72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77例患者未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急救成功患者有18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22例患者未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差异对比=72.721,P=0.000;⑤损伤严重程度(ISS),149例死亡患者的ISS平均平均为(20.87±2.35)分,未死亡ISS平均得分为(12.32±4.45)分,差异对比t=21.397,P=0.000;⑥昏迷程度(GCS):死亡患者GCS评分平均为(5.25±1.73)分,未死亡患者GCS评分平均为(13.65±4.37)分,差异对比t=22.235,P=0.000。

2.2急救效果。常规急救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41.33%(62/150),优化急救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为701.39%(145/206),差异对比得到=30.108,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通常具有创伤面积大、出血量大、死亡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以及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急诊科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优化外科创伤急救的流程与措施。我院积极对外科创伤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外科创伤患者死亡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年龄高的患者死亡率高于年龄低的患者;救治时间间隔比较长的患者死亡率高;未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ISS评分高和GCS得分低患者死亡率高。

临床经验表明,对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其抢救的黄金时期与其创伤严重的程度有明显关联性,通常将创伤后4h内划分为抢救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创伤严重程度的增加,急救黄金时间短也在大幅度缩短[1]。所以在派出救护车时,外出救护人员随身携带呼吸机等辅助治疗器械,在患者未进入医院前就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救治。ISS评分和GCS评分能够反应患者的神经系统情况和创伤程度[2],本次研究显示,创伤严重以及昏迷程度高的患者死亡率更高,这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呼吸功能以及神经反应功能都受到了更严重的创伤。所以针对外科创伤患者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ISS和GCS评估,确定患者的创伤情况,更好的保证抢救措施的科学性,构建快速应急反应机制,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实施治疗[3]。我院对常规的救治措施进行优化,使医疗人员和护理人员工作统一,在急救过程中配合实施专业的护理技巧,进一步缩短了急救准备时间和时间间隔[4]。从救治结果可以看出,优化急救后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急救间隔时间大幅度缩短,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与其创伤严重程度、急救时间间隔、机械通气治疗等因素有关,急诊科室需要不断优化抢救流程,将急救措施和护理干预结合,提高急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飞.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8):58-59.
[2]夏君.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8):59-60.
[3]王飞.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4):105-106.
[4]唐昌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07):915-9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6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