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在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2日选择12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试验对象,运用奇偶数分组方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急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指导,各60例。结果观察组复苏后24小时的MDA、T-AOC、T-SOD含量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转运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死亡率(0.0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3%)、血管重建率(3.33%)、再次心肌梗死率(1.6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效果显著,更利于心肺功能的康复。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康复
本文引用格式:班宏波.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312-313.
0引言
心脏骤停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危重、病残率高、病发率高等特点,属于急诊内科常见病[1],主要是指心脏排血终止、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心脏射血功能停止,不仅可在短时内发生不可逆损害,还可造成呼吸停止,引起重要脏器缺氧、缺血,直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面对此类疾病时,需加强临床急诊护理,从而改善预后,挽救病死率,且通过优化各种护理流程,能够节省患者入院时间,及时开辟一条急救绿色通道,从而控制病情恶化[2]。而本文在面对心脏骤停患者时,运用了不同护理指导,如下文所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12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2日完成。观察组平均年龄(61.72±5.38)岁;性别:男32例,女28例;病因:2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为肺栓塞患者,9例为颅脑外伤患者,27例为脑血管意外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61.59±5.26)岁;性别:男31例,女29例;病因:2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为肺栓塞患者,8例为颅脑外伤患者,28例为脑血管意外患者。两组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①患者各项资料齐全;②患者经检查,可发现血压检测不到,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突然丧失。排除标准:①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②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③排除免疫性疾病、肝肾疾病、心肺疾病患者。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守先重后轻、先救命后治伤原则,且通过车载电话与院内医务人员做好沟通,及时报告患者当前伤情,在抵达急诊科后,需立即配合值班医生完成相应抢救工作[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采用急诊护理干预,主要内容:
(1)心电监护:在患者进入科室后,5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并尽早发现高危心电图表现,加强患者心率、心电的变化情况。
(2)病情护理:①点击除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跳暂停现象,需立即连接好除颤电路,并将电极板紧贴于皮肤,为了方便通电,达到治疗效果,还需将电极片分别置于心尖部和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密切观察心率变化;②生命支持:时刻保持呼吸道通畅,配合心脏按压,对于自行呼吸无法恢复患者,还需给予给氧,且立即实施气管切开、插管;③建立静脉通道:为了缩短抢救时间,还需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尽可能建立在心脏大血管通路附近,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输液[4]。
(3)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患者恢复正常心律后,还需遵医嘱给予相应抗心律失常药物,且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心律变化、心率变化,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可首选乙胺碘呋酮,首先给予静脉注射150 mg,随后以泵入滴注方式治疗,保持每分钟0.5-2.0 mg速度[5]。
(4)呼吸道护理:在患者复苏成功后,还需加强呼吸道护理,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保持每分钟6-8 L浓度,后期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适当调整吸氧浓度,预防氧中毒的发生。
(5)康复期健康教育:在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后,容易因呼吸暂停出现害怕、不安、恐惧、焦虑等情绪,因此还需运用精确、简单的语言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强调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对于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患者,需给予相应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转院措施。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管重建率、再次心肌梗死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转运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以及复苏后24小时的MDA、T-AOC、T-SOD含量。
1.4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意味着统计差值存在对比性,且运用了SPSS 22.0软件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对比两组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辅助检查时间为(11.53±2.86)min,急诊室停留时间(16.41±2.44)min,转运时间(1.11±0.56)h,自主循环恢复时间(5.85±1.19)小时,其中1例(1.67%)发生再次心肌梗死,2例(3.33%)进行血管重建,2例(3.33%)发生心血管事件,无死亡率。对照组患者辅助检查时间为(26.38±4.19)min,急诊室停留时间(31.28±4.89)min,转运时间(2.89±1.12)h,自主循环恢复时间(8.59±1.55)小时,其中6例(10.00%)发生再次心肌梗死,7例(11.67%)进行血管重建,8例(13.33%)发生心血管事件,5例(8.33%)死亡。观察组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管重建率、再次心肌梗死率低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转运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两组当前实验室含量。观察组复苏后24小时MDA(14.86±1.46)nmol/L,复苏后24小时T-AOC(7.69±1.13)U/mL,复苏后24小时T-SOD(92.38±5.68)U/mL。对照组复苏后24小时MDA(16.89±2.51)nmol/L,复苏后24小时T-AOC(9.51±1.54)U/mL,复苏后24小时T-SOD(98.54±6.33)U/mL。观察组复苏后24小时的MDA、T-AOC、T-SOD含量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心脏骤停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诱发因素较多,包括生活方式、疾病因素、环境影响、情绪状态等,不仅导致临床病残率、病死率的提高,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还需在黄金时间段内给予相应处理、治疗、护理,从而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随着对心脏骤停疾病的深入研究,可发现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2小时,通过在此阶段内给予相应护理指导、治疗,是目前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心脏骤停可因为射血功能的降低和心脏功能的停止,导致机体出现缺血缺氧症状,给予引发瞳孔散大、意识丧失等反应,不仅可增加室速、室颤等疾病发生率,还可增加病残率和病死率。而通过急诊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在最佳时间段内给予治疗、急救、护理措施,且通过建立一个规范的抢救流程和原则,可明显缩短救治时间,预防心血管事件、再次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各项辅助检查,更利于疾病的控制,尽早为患者提供抢救治疗流程。心脏骤停大部分患者均存在氧化应激反应,不仅可增加心肌缺血缺氧症状,还可加重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MDA属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主要终产物之一;AOC是反映体液和组织对抗氧自由基损伤能力的指标;SOD属于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MDA、T-AOC、T-SOD含量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急诊护理更利于疾病控制,避免机体过氧化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挽救病死率。
总而言之,急诊护理更利于护理流程的完善化、全面化、针对化,用于心脏骤停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远期预后,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缩短各项急救流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48(4):647-650.
[2]林育群,汪淑敏,蔡毅峰,等.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9):1435-1438.
[3]滕红,黄科林,李木珍,等.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临床急救及护理干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55(9):1219-1221.
[4]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等.对于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的必要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13):1810-1812.
[5]樊秀枝.心脏骤停复苏后低温林格氏液诱导亚低温治疗的实施与护理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6):856-8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