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一起高校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的分析及处置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7 10:1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了解此次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的原因,分析疫情处理的经验和不足。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针对我校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的案例资料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一个班级40人,发生流行腮腺8名,罹患率为25%,均分布在3号寝室楼。此次发病是流行性腮腺炎在同个班级和寝室聚集性发病,通过隔离、消毒、通风以及应急接种等措施,疫情得到了迅速控制。结论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不但与学生的健康知识有关,学校各部门与当地疾控中心联动实施防控措施关重要。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健康教育;疫苗接种;联合防控

本文引用格式:梅芬.一起高校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的分析及处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69,276..

1疫情情况

此次学校聚集性疫情主要集中在大二电子信息2班。该班级一共40名学生,3月5日首例发热2天、双侧腮腺肿大到医院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到5月9日共确诊8例,其中5月份集中确诊4例。患病率25%,女性1例,男性7例,男生都在3号寝室楼的四层和五层,其中3人和2人分别同寝室。通过隔离、消毒、通风以及应急接种等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5月9日以后未出现新的病例。

2患者临床表现及聚集性疫情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感染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热,也可累及其他腺组织。

学校首例患者第一天早晨出现发热头痛、伴有面腮部轻微隐痛,未去就医。第二天晚上出现两侧腮腺肿大,张口疼痛,即去当地医院进行血常规及腮腺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轻度减少,B超提示两侧腮腺肿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班主任把疫情报告给医务室,医生通知学生立即回家隔离治疗,并安排宿管员在患者寝室进行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半小时,爱尔施漂白粉稀释后擦拭消毒,建议其寝室通风。20天以后同寝室另2个同学同时出现发热、腮腺肿大,随即去医院确诊流行性腮腺炎。18天以后同个班级再次出现2个病例。根据学校传染病登记卡中的信息,分析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即一周内同一幼托机构或学校等家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或同一个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者;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或同一个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病例)。一周内同寝室发现2个病例,而且发病集中在3、4、5月份,可认定此次流行性腮腺炎为聚集性疫情。


\

 
3多方联动防控疫情

1)对所有患者采取隔离治疗,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腮腺肿痛者采用青黛勤或仙人掌用醋或冰片调后局部外敷,每日1~2次,同时试用氦氖激光照射阿是穴或合谷穴。给予阿昔洛韦、板蓝根冲剂等抗病毒,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

2)加强通风、消毒.食堂、教室、实验室、卫生间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包括空气的紫外线照射半小时,爱尔施漂白粉1;2000的浓度擦拭桌面、楼梯扶手、门窗栏、实验室器具的擦拭及地面的消毒清洁;食堂、教室、实验室、寝室过道及寝室气窗都打开,做到有效通风;加强室内空调、电风扇的清洗。

3)医务室、宿管员、班主任做好患病学生的监管工作。医务室联系和网络关注患病学生的隔离治疗情况;宿管员做好夜间查寝的发热学生登记;班主任做好患病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并要求隔离治疗2周后凭医院复课证明前来上学。班主任或宿管员一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给医务室。多方重视,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预防传染病。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们对传染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各分院邀请区疾控医生进行流行性腮腺炎专题讲座;利用网络、宣传窗进行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宣传,让师生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提高个人防控意识;取消学校在疫情期间的大型聚会活动。

5)区疾控中心协调当地社区医院给聚集性疫情出现的班级学生免费接种麻腮风疫苗。接种对象包括不知道以前是否接种疫苗的、没有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抵抗力弱而且无过敏史的,接种人数18人。同时继续监控疫情,若疫情未控制则做好停课准备。

4疫情控制结果

通过各部门的联合防控工作,阻断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采取一系列的促施,5月9日以后无再增病例出现,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此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最初发病的学生回家隔离治疗2周后凭医院开具的复课证明陆续返校,其他班级及教职员工未发现新增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5疫情原因分析

1)气候、人口因素:三、四月份气温变化大,人群整体抵抗力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疫情蔓延。学生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场所:教室和寝室。上课在公共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空调使用时间较多,通风不良,而且公用的教室接触人员较多,桌椅的消毒又不能常规进行。在寝室,连绵的阴雨天使学生不仅外出时间减少,更多的是聚集寝室学习或玩游戏,因为天气较凉不敢大开门窗,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腮腺炎病理因素:①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较长,8—30d,平均18d,成人感染腮腺炎病毒后,发热及腮腺肿大的症状不明显,或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所以没有及时就诊、及时隔离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②易感性高。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是经过空气飞沫、患者唾液污染的物品传播,传播途径简单。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腺肿大前6天至腮腺肿后9天均可从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3)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病的认识还不够,总体免疫水平较低,未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屏障。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注射后免疫成功率能达到80-90%左右,保护性抗体可至少维持20年,一般可以有终身的免疫,从而预防疾病的产生。一般在15岁的时候补种流腮疫苗,但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有的疫苗接种不规范,有的接种史不详,有的疫苗没有再次补种,导致疫苗滴度下降,免疫保护效果减弱,在患者抵抗力较弱等多种原因下导致再次感染。疫情发生后,同班同学及密切接触者也没有意识到要第一时间接种腮腺炎疫苗。

\

 
6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由于学生对传染病的健康知识认识还不够全面,发病以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包括戴口罩、就医等导致其发病期间在寝室停留,与室友接触,成为感染源,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

虽然医务室发现第一例病例以后及时对学生产生隔离,并对寝室进行消毒,但对有效通风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去寝室检查发现寝室的门上气窗没有完全打开,未达到有效通风的标准。学生的传染病临时隔离房间没有远离寝室,只是做到相对隔离,没有达到严格的隔离标准,室内消毒仅针对患病寝室,对于教室及实验室的消毒通风虽然进行了布置,但是没有进行很好地监管,持续性不够,所以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医务室对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出现时虽然及时报告给当地疾控部门,也提出对未患病的同班同学是否需要注射疫苗的疑问,由于疾控中心医生考虑此次发病初期人数不多,建议先做好消毒以及通风工作,疫苗注射根据疫情情况再做决定,以至于后来又出现多例患者后再决定疫苗接种的被动情况。

在整个疫情的处理过程中,学校各部门的重视及疾控医生的现场指导对流行性腮腺炎聚集区疫情的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多方联动为疫情控制做好了保障:部门负责人协同开会布置疫情控制、对患病学生的监管、对公共场所的消毒落实到人、组织健康教育以及对落实情况的检查等一系列跟进使得这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为以后的疫情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艾云妹.高校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应急干预及护理[J].中国校医,2014,11:822-823.
[2]于辉.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与防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205-206.
[3]杨琼英.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气象因子关联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4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