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研究尿核基质蛋白(NMP22)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7 09:46: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NMP22)的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膀胱癌患者,其中包括初发性膀胱癌34例、复发性膀胱癌患者20例,并选取眼科和骨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尿核基质蛋白值。结果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能够提升敏感性与特异性,将肿瘤的恶性程度直接反映出来,提升诊断效果,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膀胱癌;尿核基质蛋白;临床诊断;预后判定

本文引用格式:张国星,王泽穆.研究尿核基质蛋白(NMP22)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05-206.

0引言

泌尿系统中,膀胱癌属于恶性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目前,已经被归纳为十大高发肿瘤,近几年发展趋势正在呈上升状。关于研究膀胱癌,越来越多医学家开始重视术后复发预测与早期诊断。CT、B超、尿路造影、尿细胞学检查以及膀胱镜检均为经常使用的膀胱癌检查方法,这些检查方法在诊断中都具有局限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始推出尿核基质蛋白检测方法,该方法是最新的膀胱癌检测指标,在国外已经被广泛使用,能够获取良好的诊断效果,具有优越性的特征[1]。本课题针对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的价值进行分析探究,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膀胱癌患者,其中包括初发性膀胱癌34例、复发性膀胱癌患者20例,并选取眼科和骨科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初发性膀胱癌组中,男性、女性各20、14例,年龄值范围在32~86岁,平均(59.38±3.46)岁,复发性膀胱癌组中,男性、女性各12、8例,年龄值范围在33~87岁,平均(60.48±3.17)岁;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各18、12例,年龄值范围在34~85岁,平均(59.37±3.28)岁,对比研究资料,差异性不明显,应对其他指标将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1.2.1处理与收集尿液


在上午8:00至12:00将所有尿液进行1次性收集,有34例初发性膀胱患者在术后5至7天进行第二次尿样检测收集。完成尿样收集后,将其于避光处保存,将其转入的尿样收集瓶,应含有防腐剂,1分钟500转离心15分钟后将所收集的尿样转入塑料试管中,并在零下8℃下封盖冻存。

1.2.2实验步骤

首先,将对应数量的孔条取出,每孔加入对应量的控制品、标准品以及标本,在进行双孔操作时,确保空白对照加蒸馏水。进行2小时孵育,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5℃。其次,采用洗涤液进行3次洗板。第三,在各个孔中分别加入200L DigAnti-尿核基质蛋白,进行1小时孵育,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5℃。第四,进行3次洗板。第五,在各个孔中分别加入200L HRP-SAD,进行半小时孵育,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5℃,按照以下方法对OPD溶液进行配置,A,将显色缓冲液装入一支塑料试管中;B,将1片OPD药片加入10毫升缓冲液中;C,用铝箔将试管包好,在使用前一直放在黑暗中。第六,进行3次洗板。第七,在各个孔中分别加入OPD溶液,进行半小时孵育,保证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5℃,注意避光,保持黑暗。第八,在各个孔中分别加入50L硫酸终止液2mol,将其与OPD液混匀。第九,在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5℃的情况下放置10分钟,维持黑暗状态。第十,将波长设定为480纳米,以蒸馏水调零,于半小时内读数。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②比较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③比较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测评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比较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对照组与初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比较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对照组与复发性膀胱癌组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比较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

复发性膀胱癌组与初发性膀胱癌中尿核基质蛋白值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3讨论

细胞核中,核基质是其骨架结构,能够辅助细胞核维持正常形态。癌变细胞的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核形态、大小,核形态改变将核内结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出来,其中部分是因核基质改变而引发的[2]。在转录、DNA复制等重要的细胞活动中,核基质能够起到调控作用[3]。核基质使DNA维持在某种活性结构中,能够实现DNA转录。RNA与基质的结合被称为蛋白称核基质蛋白,占到核内蛋白总量十分之一[4]。尿核基质蛋白是通过在核有丝分裂纺锤体蛋白,在细胞死亡时,完全释放出来。蛋白称核基质蛋白的小部分有着组织细胞特异性的特征[5]。在细胞分化、分裂、凋亡以及恶性转化时蛋白称核基质蛋白结构会发生转变,在肿瘤细胞凋亡时尿核基质蛋白被释放出来,单克隆抗体可对其进行识别。膀胱癌患者尿核基质蛋白被释放到尿液中,分子量大概在300000左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其浓度进行检测[6]。尿核基质蛋白检测方法是膀胱癌的标志物,其特点包括敏感性高、无痛苦、无创伤等,适用于预测复发与早期诊断疾病,能够作为预筛膀胱镜的指标,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膀胱癌的有效依据[7]。本次实验主要对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的价值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初发性膀胱癌组尿核基质蛋白值为(27.26±1.20)IU/m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尿核基质蛋白值为(1.72±0.38)IU/mL,与复发性膀胱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性膀胱癌组尿核基质蛋白值为(14.35±1.37)IU/mL,与初发性膀胱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总而言之,在膀胱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应用尿核基质蛋白,能够提升敏感性与特异性,提升诊断效果,将肿瘤的恶性程度直接反映出来,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天兵.核基质蛋白22、细胞角质素20和存活素mRNA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8):2551-2553.
[2]郝一昌,陈昆,刘余庆,等.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切除术治疗肾盂癌6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0(05):55-60.
[3]石兵,赵凡,张翔,等.膀胱肿瘤标志物在预测膀胱癌患者预后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8):1563-1565.
[4]钟文龙,熊耕砚,张雷,等.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性别差异与预后分析:单中心942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7,38(12):901-904.
[5]刘焜,陈世伟.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前梯度蛋白水平变化及其预后判断价值[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7,24(6):656-659.
[6]徐苓,王根发,张良.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在泌尿系统肿瘤诊断及膀胱癌预后监测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8,17(2):38-43.
[7]梁焕坤,叶景文,李佳丽,等.癌胚抗原与基质蛋白22双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效能评价[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8,34(3):363-3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4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