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15:27: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B超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320例,将其心脏B超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心脏B超对于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87.8%,对于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径、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内径及右房右室内径测量的准确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中不仅准确性高,而且具有安全性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可以作为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脏B超;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本文引用格式:樊小虎.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162,164.

0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其发病诱因较多,主要有过度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糖等[1]。临床研究显示,室壁运动异常也是导致出现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症状的原因之一[2]。为探讨心脏B超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320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1一般资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320例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区疼痛、心悸以及胸痛等表现,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排除了患者肝肺肾功能不全者、精神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及造影剂过敏史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5例;年龄38~72岁,平均55岁;病程1~6年,平均4.5年。

2心脏B超检查方法

检查前协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平静状态,仰卧于检查床上,将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调整为2.0~3.5 Hz。根据血流供应关系将患者的左心室壁划分为9、16或20节段,全面扫查患者的胸骨旁心脏短轴各切面、胸骨旁心脏长轴各切面、心尖四腔心两腔心切面等。测量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径、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内径及右房右室内径,明确是否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失常,若发现异常,冻结B超图像,估算异常区域及范围,根据划分的节段观察局部室壁运动幅度,检测出心功能状况(利用辛普森法检测左心室容量并计算射血分数及二尖瓣血流频谱参数)。

3结果

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心脏B超对于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87.8%(见下表1);对于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径、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内径及右房右室内径测量的准确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

4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冠心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4]。


\
 


冠心病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了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也将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典型者会出现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的突感的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多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胸闷、气短、头痛、头晕等。但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因此临床仅依据临床症状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5]。目前,临床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冠状动脉CT、超声心动图等[6]。其中,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诊断准确率高,能够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能够根据检查结果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但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创伤性大、操作要求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及检查费用高等缺点,不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而推广应用[7]。心电图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查迅速、无创伤性等优势,是冠心病患者症状发作时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心电图检查能够发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时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为急性期有异常Q波、S-T段抬高,亚急性期仅有异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慢性或陈旧性期(3~6个月)仅有异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续6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能够为临床诊断心肌缺血提供客观依据。但心电图检查的假阳性率较高,诊断准确性较低,经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部分没有冠心病的患者其心电图也会出现冠心病的变化,尤其多见于中年妇女,而有些具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其心电图却无异常改变,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多无异常改变。冠状动脉CT作为冠心病新的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具有诊断准确性高,能够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但其检查的禁忌症较多,且具有辐射性,同时也无法动态观察冠状动脉。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B超检查以其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8]。心脏B超检查不仅能够观察心脏的结构有无异常,还能够评价心脏的功能有无异常。据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冠心病发生心肌缺血时出现心室壁运动失调是最早的敏感性和特征性的指标,当心肌出现缺血症状时,可导致心脏的局部或整体收缩功能不协调,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则是导致局限性功能收缩不协调的直接后果。心脏B超检查不仅能够准确地测量出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径、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内径及右房右室内径,还能够测定出心脏的舒张功能和收缩情况,能够对有无二尖瓣反流、左心室室壁瘤、右心室梗死、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与假性室壁瘤等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够为临床评估病情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组资料统计显示,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心脏B超对于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径、右室流出道、主动脉内径及右房右室内径测量的准确率为100.0%,而对于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准确率为87.8%,主要是因为,首先,心脏B超穿透力仍较弱,受皮下脂肪及重叠组织器官的影响较大,而在对于肺部等含气器官进行检查时,B超无法深入探查,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其次,如果操作者的操作手法不熟练或者对于组织器官的解剖掌握不充分或者观察不细致,极易导致出现漏诊。

综上所述,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诊断中不仅准确性高,而且具有安全性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可以作为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首选检查方法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分析心脏B超在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临床检查价值[J].吉林医学,2014,24(12):5406-5407.
[2]黄艳婷.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4,6(25):3632-3634.
[3]温福林,丁辉,刘国江,等.应用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495-1497.
[4]宁晓婷,肖音.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34):77-79.
[5]钟桂新.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10):57.
[6]高军,田吉新.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45(5):122-123.
[7]郭金枝.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15):51-52.
[8]刘佩,韩汝政.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应用心脏B超诊断的效果[J].心理医生,2017,23(4):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