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血管内科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6 15:19: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出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度的相关措施。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采用相同的护理人员对两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防范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可知,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满意程度及医患纠纷发生几率等各项指标大大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结论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增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中老年患者;护理风险事件

本文引用格式:玛莉娜·努尔扎提汗.心血管内科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50-351.

0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促进相关医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医疗体系的完整与服务质量的水准要求逐渐提高。但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临床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环节与护理措施仍有较多不足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护理方式不当引起风险几率较高[1-2]。所以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认真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相关知识,从而优化整体护理质量,通过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康复效果,从而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对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出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度的相关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我院治疗的280名心血管患者参与研究,在280名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6:94,患者的实际年龄40~78岁,平均为(62.4±5.8)岁。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40名患者,研究前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后采用相同的护理人员对两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相应的防范护理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1.2.1不安全因素

(1)未及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且病情较为严重的特点。医护人员在对相关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保持认真细致的观察与工作,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独自应急能力。随着医护人员的逐渐年轻化,导致大部分护理人员缺少护理与应急工作的经验。而且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多且繁重,导致部分患者病情恶化发现不及时,部分患者抢救不及时等许多问题,导致医患纠纷几率大幅度上升[3]。

(2)患者自身问题:诱发心内科疾病的患者主要为老年患者,大部分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而心血管内科的大多数疾病具有突发性,发病与病变较快,如果救治不及时老年患者死亡率极高。部分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重视度较差,不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容易导致患者自身病情恶化严重降低抢救成功几率[4]。

(3)用药种类复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往往严重且复杂,治疗方法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药物种类与注意事项偏多,导致药物混淆的几率较高,且部分药品种类相同但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用法用量往往不同,也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与护理难度。

(4)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在进行治疗中的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对病情的严重性不了解,认为定期进行服药即可出院,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心梗、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高[5]。患者一旦病情突发再进入医院治疗病情往往十分严重,不仅抢救难度大,患者死亡率也极高,由于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5)医院制度与常规问题:因医院制度不完整且管理规范程度低,容易造成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且疏忽、护理任务重等原因导致没有及时记录或记录缺失。护理记录的缺失会影响主治医生的治疗效果,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在紧急治疗中往往采用大量医疗设备,所以需要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保养与维修,如果没有定期进行维护一旦抢救过程中发生故障容易对患者的抢救过程造成极大影响,降低抢救成功率,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1.2.2护理对策

(1)认真实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医护人员工作认真态度,并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教育护理人员要认真地工作,在工作中应明确自身任务,在日常工作中一旦产生错误应立即向相关人员进行汇报,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护士应将真实情况向相关人员汇报切勿隐瞒或自行处理,容易造成难以补救的错误[6]。科室应建立巡视小组,对相应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严格调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反映,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为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合理安排交接班制度。

(2)要对护士进行专科知识、专科技能的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疾病与护理知识的培训,每月进行2次统一学习,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疾病与护理知识的考核。组织医护人员对新型医疗仪器进行学习,请相关专业医生对护士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制定合理且严格的培训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考核,例如除颤仪心脏复苏术等操作,如果护士顺利完成考核,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保证护士能够熟练的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

(3)增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基础,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护医患关系的主要方法[7]。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护理的基础行为,采用良好的沟通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过程中,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强化护理细节管理,例如说话态度和蔼、耐心解答患者相关问题、保持良好的护理态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从而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有利于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积极进行从而促进患者康复速率,降低护理风险。

(4)服务设施进行不断改进:为消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环境所带来的危险因素与设备问题,应合理安置具有危险性质的物品,并设置显著的相关标语,防止患者接触,也应在走廊或卫生间等容易摔倒的位置安置扶手或防滑垫防止患者摔倒,定期对患者的治疗环境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整洁,防止发生感染事件,并保持地面干燥。总之,及时发现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提升护理质量与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1.3效果评定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医患纠纷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护理管理效果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护理安全。

1.4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效果的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情况进行对比可知,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满意程度及医患纠纷发生几率等各项指标大大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经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请详见表1。


\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主要患者为中老年人,多为突发性且病情较为严重,且中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原因,部分身体机能开始衰退,自身免疫能力也逐渐下降,容易导致相关并发症的产生。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跌倒、烫伤等不良情况,提高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8]。为此,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护理防护措施,例如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高效的提升心血管内科的安全护理管理水平,降低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袁红蕾.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探讨[J].健康大视野,2018,16(12):212-213.
[2]张红英.急诊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分析[J].医学信息,2014,7(13):28-29.
[3]王文庆,李乐.浅析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母婴世界,2017,17(1):233.
[4]王亚玲.基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相关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防范研究[J].保健文汇,2016,10(13):231-232.
[5]尹璇.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8,7(12):131-132.
[6]周丽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探分析[J].饮食保健,2017,4(19):151.
[7]李玉芹,白玫.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41-143.
[8]史进萍.护理安全管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2016,22(2):283-2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3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