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穴位埋线辅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17:29: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8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实验组则采用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10周内的治疗前后体脂占比(FAT)、体质指数(BMI)以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AT、BM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FAT、BMI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的BMI、FAT,从而使患者获得自己满意的美观效果。

关键词:穴位埋线;温针灸;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谢静.穴位埋线辅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24,128.

0引言

单纯性肥胖症是临床的常见病,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摄入量大于消耗量,使过多的脂肪积聚于人体。该病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不仅对美观造成影响,出现以气短多汗、神疲乏力为主的临床症状,还有可能增加心脑系统的负担[1]。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改良应用,其具有治疗次数少、作用时间长等优势,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向特定穴位埋入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从而对穴位产生持续性的物理刺激来到达治疗目的[2]。故本研究主要分析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4~49岁,平均(28.65±5.72)岁;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1~48岁,平均(28.55±6.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人员均须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选择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症见形体肥胖、脘腹胀闷、气短多汗、舌苔白腻、脉弦滑;③体脂占比(FAT)≥30%,体质指数(BMI)>28 kg/m2,女性腰围>80 cm、男性腰围>85 cm。

1.2.2排除标准

①患有严重感染或过敏体质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患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温针灸治疗,取太溪、三阴交、关元、阴陵泉、中脘等穴位。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直刺上述穴位,留针35 min,1次/1天。关元、中脘穴在针刺的同时行艾灸。

实验组采用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取天枢、气海、关元、梁门、大横、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左手食指、拇指先固定好皮肤表层,右手则持针平缓刺入上述穴位,与此同时在穿刺针前端放置一根长为2.5 cm的羊肠线,待得气后向前推置针芯,并及时取出针管,从而使羊肠线埋于上述各穴位的肌肉层或皮下组织层。拔针后进行局部按压止血,埋线治疗时间间隔为每2周进行1次。两组患者均须连续治疗10周时间。

1.4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右肩胛角下皮皱厚度和右上臂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从而来计算FAT、B MI。F AT(男)=[4.5 70/(1.091 3-0.00 16 X)-4.14 2]×100%;FAT(女)=[4.570/(1.0879-0.00133X)-4.142]×100%,其中X=右上臂肱三头肌皮皱厚度(mm)+右肩胛角下皮皱厚度(mm)。BMI=体重(kg)/身高2(m2)。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FAT下降不高于3%,体质量下降不超过3 kg。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FAT下降大于3%,体质量下降超过3 kg;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FAT下降大于5%,体质量下降超过5 kg;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男性FAT水平<20%,女性<30%,体质量下降至正常水平。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处理,均值±标准差(±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用于检验组间之间的比较,用百分率%来表示计数资料,用2表示组间检验。用P<0.05表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治疗前后BMI、FAT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MI、FA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FAT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

 
3讨论

中医认为,肥胖症产生的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脾不升清,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不足、过度安逸、饮食不节等因素。其病机则是脾失健运所导致水谷精微滞停于人体内,从而化生成新的病理物质如痰饮、湿浊等,最终所形成单纯性肥胖症[3]。临床中多采用针灸减肥法,效果较为明显。温针灸是通过艾灸产生的热力经体表穴位、经络传导于人体全身部位,可产生扶正祛邪、温通气血之功效。同时艾条燃烧时会产生近红外线,该辐射可渗入人体深部组织,可促进相应组织及细胞的功能代谢[4]。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法的改良应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向特定穴位埋入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从而对穴位产生持续性的物理刺激来到达治疗目的。本研究中所用的穴位埋线法取穴关元、梁门、气海、大横、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关元可利水驱湿、温通下焦。梁门益阳散寒,调理中焦。气海健脾补气、行气益胃。气海去积通腑,理气和中。大横温中化湿、运脾理肠。天枢调理肠腑、行气导滞。配合足三里升发胃气、燥湿化脾,以促进体内脂肪代谢。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可温中祛浊、运脾化湿。诸穴合用,共奏调理脾胃、平衡脏腑阴阳之功效。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BMI、FAT,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美观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唯溱,姜伟,刘健.温针灸治疗痰湿闭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8,43(08):522-525.
[2]黄小珊,罗和平.穴位埋线辅助温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8,27(06):131-134.
[3]郑肖,吉海春,聂玲娟,等.PGLA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4):391-394.
[4]闫润虎,白洁,顾劲松,等.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5):1143-1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