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16:35: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SLE合并CVST患者共16例,对其临床表现、疾病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SLE合并CVST患者常见头痛、视力下降、意识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表现,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经治疗后,14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分别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肺泡出血;随访6-24个月,出院患者未见复发、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结论SLE合并CVST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特殊,多数病例脑脊液检查提示脑脊液压力升高,尽早识别、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郝晋英.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分析及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44,147.

0引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自身抗体形成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炎,导致肾脏、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在SLE中的并发较为罕见,但其有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由于SLE合并CVST的病例较少,国内外研究关于此类患者的报道也多仅限于个案。为进一步了解SLE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特点,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SLE合并CVST患者为对象,分析、总结了SLE合并CVST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检查、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以其为SLE合并CVST的早期识别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SLE合并CVST患者共16例。SLE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的分类标准[1],CVST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证实;外伤、头面部感染、其他NPSLE原因所致的患者均排除在外,且无长期口服避孕药史。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16-55岁,平均(35.4±8.2)岁。临床症状及体征:头痛、视力下降、意识障碍、癫痫、眼睑或结膜水肿、恶心呕吐、眼球运动障碍等。其他系统受累表现:肾脏病变、血小板下降、胸腔积液、关节肿痛、心肌病变等。SLE疾病活动指数:>10分者12例,6-9分者4例。

1.2疾病检查

1.2.1脑脊液检查


11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其中6例>330 mmH2O;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数计数为0-90×106/L。生化检查蛋白量正常患者10例,蛋白量升高患者6例,氯化物和葡萄糖含量测定均无异常。

1.2.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显像提示多发脑梗死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颈内动脉闭塞2例,中耳乳突炎及蝶窦炎1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显示静脉窦流空信号异常,提示有血栓形成。横窦、乙状窦、上下矢状窦未常见的受累部位,少数患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达2处以上。

1.2.3实验室检查

11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9×109/L-86×109/L),5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下降(2.3×109/L-3.8×109/L),4例患者贫血(血红蛋白为70-108g/L)。抗磷脂抗体检测狼疮抗凝物阳性4例,抗β2糖蛋白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3例。抗核抗体检测16例患者均为阳性,抗rRNP抗体阳性5例,抗Sm抗体阳性6例,抗双链DNA抗体阳性7例,抗SSA抗体阳性10例。

2治疗和预后

全部患者均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0例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同时,9例采取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治疗,7例地塞米松鞘内注射2-6次。经有效治疗后,14例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泡出血。出院后随访6-24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见有复发、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

3讨论

目前,SLE合并CVST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如SLE病理基础、狼疮抗凝物或抗磷脂抗体存在、慢性炎性状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2]。本研究中,SLE合并CVST患者多伴有发热、肾脏病变、血小板计数下降等表现,SLE疾病活动指数较高,提示CVST与疾病活动的关系比较密切。同时,7例患者实验室检查存在各种抗磷脂抗体,基本符合抗磷脂抗体是SLE患者发生CVST的病因这一观点[3]。对于合并CVST的SLE患者而言,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现象,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所以,需要结合CVST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定位、定性诊断进行确诊。一般来说,CVST患者上矢状窦受累会出现癫痫发作,乙状窦、横窦等部位血栓发生可出现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等颅神经损伤表现,海绵窦血栓形成则会出现眼睑下垂、结膜水肿、复视等临床症状。CVST患者颅神经受累症状和体征比较多见,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癫痫发作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合并CVST的部分患者同时也会出现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提示CVST可能与其他NPSLE共存。本研究11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提示可疑CVST者需要谨慎进行压颈试验,避免发生脑疝。脑脊液改变并非SLE合并CVST患者的特异性表现,其他NPSLE中也会出现这一症状,所以凭借脑脊液变化对其与其他NPSLE进行区分较为困难,不过脑脊液压力异常升高仍是CVST检查的一个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目前,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是脑静脉成像诊断的重要方法,其能够清晰显示血栓形成的具体部位。文献[4]报道不同成因的CVST受累部位也有所不同,休克、脱水、妊娠等高凝状态所致的血栓主要形成于上矢状窦部位,而头面部感染所致的血栓一般位于乙状窦、横窦、海绵窦等部位。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初步判断血栓形成的发生部位,亦可为CVST的针对性处理和治疗提供参考。

现阶段,CVST的治疗以抗凝及祛除诱因为主。与此同时,SLE合并CVST患者诱发脑疝的风险较大,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治疗和处理。本研究主要采取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7例患者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用以改善免疫和炎性反应,降颅压以及抗凝治疗也有助于减少脑疝的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抗凝治疗的应用[5]。对此,应在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确保患者血小板计数尽快回升,以便能够采取抗凝措施治疗疾病。本研究治疗后14例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死因主要为SLE并发症。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有效控制病情状况,以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综上所述,SLE合并CVST是SLE患者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其以颅内高压为主要症状,病变可累及不同静脉窦;早期诊断和治疗,尽快完善脑脊液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积极给予原发病、降颅压、抗凝治疗,可促使患者病情好转。

\

 
参考文献

[1]王立艳,段建钢,吉训明.静脉血栓栓塞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与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16(07):382-386.
[2]杨建强,宋颖劼,朱人杰.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深静脉血栓7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3):326-327.
[3]宋梅,吴艳玲,于敏.一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的回顾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6):170-172.
[4]王立,陈华,钱敏,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8(02):113-118.
[5]王建祯,张开,郑莉莉,等.罕见原因引起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附9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2,52(02):55-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