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12:53: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44例成功行ERB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比较术前、术后3 d肝功指标变化。结果44例患者术后3 d肝功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明显。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感染性休克

本文引用格式:郑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60,63.

0引言

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道内、外的良、恶性病变阻碍胆汁经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致使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汁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逆流入血,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黄疸[1],分为完全性梗阻和不完全性梗阻。如不能及时解除梗阻,胆管内高压可以造成肝内毛细胆管-肝细胞屏障破坏,胆管内的有毒物质及细菌直接进入体循环,容易发生全身性病理改变,如感染、感染性休克、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及时解除胆道梗阻能明显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症状[2],不仅能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延长存活时间,还可作为术前引流,为后续治疗提供条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广泛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如安全、有效、微创等,已成为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治疗方法[3]。对于不能耐受、不愿行外科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解除胆道梗阻不失为上上之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科采用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44例,总结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因梗阻性黄疸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成功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44例患者资料。男27例,女17例;年龄40~86岁,平均66.09岁。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黄染、浓茶样尿、巩膜黄染、乏力、纳差、大便呈陶土样并多伴随瘙痒、腹痛等。纳入标准[4]:(1)无内镜治疗绝对禁忌证;(2)经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MRI或CT等检查明确诊断;(3)患者拒绝或不宜接受外科手术;(4)患者临床资料齐全,知情并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标准[5]:(1)合并胆囊癌者;(2)有胆囊切除术史;(3)合并多脏器衰竭。

1.2手术方法

术前肌注10 mg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50 mg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及5~10 mg地西泮注射液。(1)患者取俯卧位,在电子十二指肠镜的辅助下插管,视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插管,将导管插入胆道较深位置后行胆管造影;(2)根据造影情况明确梗阻部位及范围,据此选择合适的支架,接着用导丝通过狭窄部位,使导丝远端处于狭窄近端防止导丝脱出;(3)将支架循导丝推送至梗阻部位。胆管梗阻严重者需先扩张狭窄部位再进行支架植入;(4)植入支架后在内镜辅助下观察引流效果。

1.3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24 h,进行常规抑酸、止血、抗感染、保肝、抑制胰酶活性等处理,术后3 d清淡饮食。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成功接受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的4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术后3 d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氨转移酶(GGT)。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3 d与术前肝功能的比较,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见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3讨论

梗阻性黄疸的常见良性病因有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管炎等,常见恶性病因有胆管癌、胆囊癌及胰腺癌等[6],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黄疸(即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厌食、恶心、乏力等,发生胆道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可伴有发热,由结石引起的黄疸还可伴疼痛等症状。一般当胆红素高于34.2μmol/L时,患者可出现巩膜黄染,排出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加时,尿液颜色加深[7]。此外,由于肠道内缺乏胆红素降解产物,可出现陶土便。治疗梗阻性黄疸前应明确病因,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可采用胆道组织细胞学检查,包括:①利用引流出的胆汁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②胆道刷检;③胆道镜下或经PTBD途径行钳夹活检;④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行组织细胞学检查[8]。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关键在于解除梗阻,使胆道排泄通畅,胆道支架植入是胆管分流的替代方案之一,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胆道支架置入后患者肝功相关指标明显下降,表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植入术可有效解除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内压力,使胆汁排泄通畅,缓解患者症状。ERBD另一个优势是能让胆汁自然进入消化道内,不影响患者消化功能。ERBD是一种解除梗阻的方法,但是不能解决所有梗阻的病因,因此对于胆道支架植入后不能解决病因的患者,应待条件允许后,尽快行内镜其他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病因。

此次研究显示,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可迅速解除梗阻,降低胆道压力,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下一步可分组研究不同材质、直径支架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还可比较植入不同数量支架对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情况,设定更多评价指标,以期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结论,使这项治疗更好地推广应用于临床,服务患者。

参考文献

[1]金龙,邹英华.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2018)[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3):504-508.
[2]王垒,林南平,柯桥,等.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可切除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种植性转移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9,31(2):91-97.
[3]郝杰,李宇,陶杰,等.胆道支架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良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4):385-390.
[4]李欣,黄建钊,石承先,等.ERCP下胆道支架置入及再次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6):646-647
[5]张小坚,张联合,张士良,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575-577
[6]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胆胰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ERCP指南(2018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8,35(11):777-813.
[7]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73-574.
[8]沈浩.梗阻性黄疸病因及诊治的再探讨[D].南昌:南昌大学,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