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类癌21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09:42: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类癌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9年我院经病理确诊的21例类癌病例,并对类癌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临床阳性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确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1例类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②消化道类癌20例(95.2%),其中直肠16例(76.2%)最多,其余依次为胃、阑尾、回盲瓣。卵巢1例(4.8%);③类癌的临床表现可能与原发脏器有关;④13例(61.9%)依靠内镜下活检术前疑为类癌病变,8例内镜下未疑为类癌病变依靠术后病理确诊。结论类癌好发于肠道,以直肠最为多见;类癌的临床表现无典型和较为特异的症状,易漏诊;最终确诊需靠病理;内镜检查是发现疑似类癌的手段。

关键词:类癌;病理诊断;消化内镜

本文引用格式:薛松,谷丽.类癌21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111.

0引言

类癌是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器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消化道是最多见的好发部位,约60%以上,尤以直肠最为常见。有内分泌颗粒,可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病变范围较小,病程较长,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容易漏诊与误诊[1]。本文宗旨在总结类癌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形态特点,现报道如下。

\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7~74岁,平均56岁。其中,消化道类癌20例(95.2%),其中直肠16例(76.2%)最多,胃2例(9.5%),阑尾1例(4.8%),回盲瓣l例(4.8%),阑尾l例(4.8%)。非消化道类癌1例(4.8%),发生于卵巢。

2临床症状

腹痛、腹泻10例(47.6%),腹部不适2例(9.5%),大便次数增多1例(4.8%),肛门坠胀感1例(4.8%),因阑尾炎发作而发现1例,因体检及其他原因而发现者5例(23.8%)。

3内窥镜检查

胃肠道类癌20例,其中肠腔表现为粘膜隆起的为18例(90.0%),直肠类癌距肛门4~8 cm处8例(40.0%),其余8例直肠类癌距肛门的距离不详。胃内2例表现胃息肉2例(10.0%)。肠腔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的病变,表面色泽淡黄14例(70.0%)。

4病理检查

镜下胃肠道类癌局限于粘膜下层18例(90.0%),镜下病变最大径<1 cm 18例(85.7%),镜下病变最大径>1 cm 3例(14.3%),镜下病变最大径=2 cm 1例(4.8%),镜下直肠类癌病变最大径>1 cm 2例,1例镜下侵犯粘膜肌层呈浸润性生长,胃类癌镜下病变最大径=2 cm 1例镜下病变可见脉管内癌栓。

5免疫组化表现

2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示:嗜铬粒蛋白A(Cg A)+8例,囊泡突触(Syn)+20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物(NSE)+2例,CD56+11例(其余1例未作免疫组化检查)。

6讨论

类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含有嗜银或亲银的神经内分泌颗粒为特征。类癌生长相对其他恶性肿瘤生长较慢,病变的病程较长,多于发生症状数月或其他原因检查而被发现,类癌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临床确诊不易,最终通过内镜下活检病理检查确诊[2]。

消化道类癌内镜下表现为粘膜隆起性病变,隆起面光滑,颜色为淡黄色,界限清晰与周围组织易推动,活检钳触动有黏膜下肿物典型特征[3]。本组病例直肠类癌内镜下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内镜下精准活检是确诊类癌的重要手段。

光镜下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较小,大小较一致,异形型较小,未见核分裂象,胞质略嗜酸或嗜双色,细胞核较小居中,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较细腻,未见核仁,排列呈实性小巢状、结节状、岛屿状,肿瘤未见坏死,间质可见血管。本组21例类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后送病理,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gA(+),SyN(+),CD56(+),NSE(+),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证实为类癌。

胃类癌<1 cm时仅有不到9%的转移率;但是肿物在1~2 cm时,转移率近25%[4],说明肿瘤的大小与恶性程度成正比,肿瘤越大浸润和转移的风险越高,肿瘤越小浸润和转移的风险越低。本组病例镜下类癌病变最大径>1 cm者3例,其中1例侵犯粘膜肌层呈浸润性生长,胃类癌镜下病变可见脉管内癌栓,与文献报道相符。

类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及器官转移少见,类癌生长缓慢,肿块直径<1 cm时,直肠类癌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故直径<1 cm类癌预后良好[5]。内镜下病变的肉眼观察并精准的活检取材,才能经病理确诊。文献资料及本组病例提示肿瘤越小,其浸润及转移概率越低。所以越早发现并经内镜或其他手术完整切除,患者的预后越好。

\

 
参考文献

[1]杨浩,朱良如,夏冰,等.116例消化道类癌临床病理和预后分析[J].胃肠病学,2015,19(11):658-662.
[2]袁海洪,张连郁.53例胃肠道类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7):372-374.
[3]张悦华.消化道类癌20例的内镜病理诊断价值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6):390-391.
[4]Park HW,Byeon JS,Park YS,et al.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treatment of rectal carcinoid tumors[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0,72(1):143-149.
[5]Lee FD.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An Atlas and Text[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1989,32(11):1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