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9 14:59: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感冒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汉代张仲景开创六经辨证之先河,笔者从六经辨证及人的体质差异角度论述感冒的论治。

关键词:六经辨证;感冒;体质学说;伤寒论

本文引用格式:李强军,赵旭红,张祺.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93-194.

0引言

感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感染。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感冒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辨证方法很多,比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临床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对于感冒的论治不仅要针对病因、症状,还要熟练掌握其六经传遍规律和个体体质差异,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感冒常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思想,治疗效果满意,将个人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

 
1疾病概述

现代医学对于感冒的认识主要归类在上呼吸道感染一类相关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非典型致病原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发于所有人群,具有普遍性、易感性,同时还具备自愈性的常见疾病之一[1]。其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又可表现为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困倦、头晕头痛等,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等,除此之外还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

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其中对感冒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描述。可见《黄帝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六经角度对感冒进行了辨证论治,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桂枝汤、麻黄汤两首方剂,为后世治疗外感风寒感冒提供了示范。

2六经辨证论治感冒的理论依据

2.1体质概述


人类的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黄帝内经》中对于体质偏颇论述很多,有五行五音分类、阴阳分类、体型分类、气质分类等。《灵枢·通天》言:“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其中的叙述就将人体质分为太阴、太阳、少阳、少阴、阴阳和平五类。六经论治的观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学说历来为广大医家推崇,而笔者依据伤寒论并结合临床体会更倾向将人概括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体质。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明确不同类型人群在患病过程中出现不同症状的原因,对于了解疾病的发展、传变以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2.2疾病的六经传变规律

六经的传变规律有三种,分别是循经传、越经传、枢机传。循经传是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逐条经往下传。总的规律是三阳传变,三阴递进。越经传是指疾病隔一条经发生传变,比如太阳传入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太阳传入少阴都属于越经传的范畴,枢机传指的是少阳、少阴经之间的相互传变[2]。在临床上了解了患者的体质分类及疾病的传变规律可以更清晰地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在遣方用药过程中提前用药超前截断,可以有效遏制疾病进一步恶化发展。

3六经论治感冒

3.1从太阳论治

3.1.1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是伤寒表实证主要症状的条文,临床上,太阳伤寒表实证倾向于发生在体质类型属于太阳卫阳充盛之人,平素体质壮实,腠理致密,感邪之后出现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故其临床辨证要点为恶寒伴或不伴发热、无汗、周身疼痛、脉浮紧,舌苔薄白或微腻。其病机为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太阳经首当受邪,卫气郁遏太过、腠理闭塞,寒邪闭表,正邪相争而出现一系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症状群。临床上可根据辨证要点使用麻黄汤类方,如葛根汤、麻桂合剂等。

3.1.2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首方,柯韵伯在《名医方论》中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合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3]。临床上太阳中风表虚证倾向于发生在体质类型太阳经感受风寒邪气而患者体质兼有太阴脾虚之人,此类患者平素卫阳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足,平素易感风寒邪气,而出现无力、汗出等症。《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曰:“感冒者,元气虚而腠理疏也,……肺主气,脾生气,故伤风虽肺病,而亦有关于脾,以脾虚则肌肉不充,肺虚则玄府不闭,皆风邪之所由以入也”[4]。故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为恶风、汗出、脉缓、伴或不伴有食欲不振。其病机为营弱卫强,感受邪风,其中营弱卫强属体质因素,为内因,感受邪风为外因。临床上可依据辨证要点选择桂枝汤类方,如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

\

 
3.2太阳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温病应该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其发病原因来自“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其病机为热邪内伏,借春阳升发之机,邪气透发于表,正邪斗争在肌表层次,而表现出类似于太阳表证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上多伴有发热、咽干、咽痛、头痛、目赤肿痛等一系列症状群,伤寒论对于太阳温病治疗方剂未罗列出,而后世的银翘散、桑菊饮应该是属于对于感冒证属太阳温病的补充。

3.3从少阳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临床上此类型感冒易发生在少阳体质人群之中,此类患者平素易忧虑或多虑,发病时多兼有发病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证。病机多因正气不足,肌腠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与正气相搏而致。其与伤寒论中关于小柴胡汤病机描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小柴胡汤主之。”如出一辙,临床中小柴胡汤辨证要点为:口苦、咽干咽痛、寒热往来,倦怠乏力,鼻塞流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上当以小柴胡汤为基础,随症加减,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3.4从太阳阳明论治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类感冒易发生在阳明体质人群中,阳明体质人群多体质壮实,肌肉丰厚,发生疾病后有易化热的倾向,根据吴雄志老师论述关于阳明病发病有在经、在腑的特点[2],临床上病发在阳明在经的患者在感冒中后期有入里化热倾向,根据六经传变规律入里化热可传少阳和阳明两经,大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在处方配伍上均有石膏,石膏为阳明在经的主药,故此两方剂可用于感冒辨证属太阳兼有阳明在经的患者,治疗上以解表清里为原则。临床上辨证要点为发热、恶寒、烦躁、咳嗽伴有黄痰,轻微气喘。大青龙汤兼有的表证明显,麻杏石甘汤兼有的里证明显;厚朴七物汤用于太阳病兼有阳明在腑的患者,此类患者平素或发病时兼有腑实证的表现,发病时见发热、大便干结等症状。

3.5从太阳少阳论治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原文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其病机属营卫不和、卫外功能失健,其病邪涉及少阳半表半里。正气已现不足,为太阳与少阳两经之病,治疗当两经兼顾,此类患者在临床表现常有体倦困乏,稍受风寒,就会出现感冒症状,典型患者伴有口苦不舒。往往是一次感冒未愈,下一次感冒又起,长年累月,反复发作。笔者在临床中对于患有慢性肝胆疾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使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3.6从太阴论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种类型的感冒易发生在太阴体质的人群中,此类患者平素气力不足,进生冷油腻则腹泻,发病兼腹满冷痛,畏寒肢冷,呕吐下利清水等证,其病机为太阴脾气、脾阳虚弱,复感风寒邪气致脾气虚寒则下利,表邪不去而发热。脾阳伤重,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清气下陷,故利下不止;气机阻滞而不利,故心下痞硬。可见本方所治为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证候。桂枝人参汤的辨证要点为患者感受风寒邪气兼有胃脘部自觉寒凉不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对于平素脾胃虚寒而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用之效果甚佳。

3.7从少阴论治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少两感的常用方剂,此类感冒易发生在体质类型属少阴阳虚的患者,少阴阳虚的患者平素畏寒肢冷,易出现体倦神疲,身痛乏力,或下利或恶寒,身重但欲寐等症。其病机为:患者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邪,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太阳属表,少阴属里,太阳少阴同病,表里俱寒,表证恶寒未罢,里证蕴寒欲出不得而发为诸症。对于阳虚感冒其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寒重热轻;精神萎靡,见但欲寐,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暗淡憔悴无华,舌质淡润;脉象沉细。临床上对于病属阳虚感冒的患者,可以依据病情给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随症加减。

3.8从厥阴论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种类型的感冒多发生在厥阴体质人群之中,三阴递进,故临床上病发在厥阴,一般会兼有太阴、少阴病的一些症状表现。厥阴病中其发病的一个特点为寒热错杂,易出现上热下寒的表现。麻黄升麻汤病机为表证下后,损及阳气,正虚邪陷阳郁所致。阳热郁于上,不能外达,热结于上,可见喉咽不利等症;脾气下陷,阳气郁于里,不能升发于外,则有阳郁厥逆的表现。麻黄升麻汤在组方用药上可以理解为越婢汤、当归四逆汤、黄芩汤、甘草干姜汤的合方。《医宗金鉴》中对于此方的论述“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治,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5]。此类感冒患者的辨证要点需在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的基础上,兼有平素身体素虚,兼有寒热错杂的表现。

4总结

感冒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涉及的人群当属疾病之最,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看到的由于治疗不及时及用药不当发生疾病传变的比比皆是,最常见的由感冒到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甚者可以出现心肌炎、急性肾炎等疾病。先师张仲景创六经辨证之先河,从人的体质及疾病传变的动态过程去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我们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因此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当以六经辨证作为基础,结合患者体质类型,从疾病的整体性和动态变化上去遣方用药以解除患者病痛。

参考文献

[1]刘又宁,佘丹阳.社区呼吸道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8(25):747.
[2]吴雄志.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6.
[3]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
[4]清·沈金鳌,思胜(整理).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5]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8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