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手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5 15:44: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实施子宫肌瘤剜除手术过程中,采用宫腔镜技术与传统开腹技术在临床效果的对比。方法选取近一年来4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分别采取腹腔镜与开腹行子宫肌瘤剜除手术治疗方案,以更好的验证两种手术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采取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两组患者,在术中的操作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方面,具有着一定的差异。且采用胸腹镜手术行子宫肌瘤剜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修复快的优点。但在手术视觉和触觉,以及满足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方面,开腹手术则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结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型在临床效果上各有所长,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术式的选择。但总的来说,随着腹腔镜手术模式的不断成熟,在针对子宫肌瘤治疗方面,具有着更为广阔的临床前景。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本文引用格式:王楠.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手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53,156.

0引言

作为在临床病症中,较为常见的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有超过1/4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且其多发病症多集中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1]。子宫肌瘤在病理表现上,主要表现为由平滑肌以及结缔组织构成,从而使得在临床治疗上,通过手术的形式将子宫肌瘤进行剔除,成为当前子宫肌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子宫肌瘤患者在基于子宫保留或生育需求的前提下,往往会通过选择更为多元化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来实现对自身治疗需求的选择[2]。而在这其中,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技术手段,正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的临床剔除应用之中,以实现对子宫肌瘤患者身体和机能的最大限度保护。

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所收纳的40例子宫肌瘤患者,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分别采取腹腔镜与开腹行子宫肌瘤剜除手术治疗方案,以更好的验证两种手术模式的临床效果。

\

 
1对象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以来,来本院进行子宫肌瘤症状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患者的自身条件,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样本患者人数各20名。其中采取腹腔镜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年龄区间为24-63岁,平均年龄38.6岁;采用开腹术进行的治疗的样本患者,年龄区间为23-65岁,平均年龄39.1岁。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在确定所有样本患者病症军附和治疗标准的前提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以及B超检查,对患者的肌瘤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确认。同时采用TCT对可能存在的宫颈恶性病病变进行事先排除,以保障手术实施过程的安全性。

1.2手术方法

1.2.1开腹组


在对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后,确保患者处于平卧状态。并由患者的下腹正中位置进行切口,切口方式选择横切口。在进腹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子宫出血量。同时向患者的正常子宫肌层与肌瘤包膜间注入生理盐水,从而促使患者子宫表面发白,以实现对肌瘤的切除处理。需要指出的是,注入患者体内的生理盐水需含有催产素20U,以更好的促使瘤核的展开。患者子宫内的肌瘤进行剔除后,需要对其子宫进行断缝式创面缝合,其他操作步骤,按照传统操作流程即可。

1.2.2腹腔镜组

采用气管插管方式,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患者的身躯保持头低于脚的姿势,且患者全身呈仰卧状态,以便于后续的手术操作。在对患者进行消毒处理后,在其下腹肌孔处做切口处理,并置入气腹针,从而对患者进行人工气腹操作。在确保患者腹腔的压力,维持12~13mmHg时,对其进行常规腹腔镜操作,同时与开腹操作模式相同,注入经过处理的生理盐水,并使用电凝钩进行剔除处理。但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腹腔镜进行剔除,一般适用于直径较小的肌瘤。当肌瘤直径过大时,需要采用肌瘤粉碎机进行粉碎。

1.3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为了确保此次对比研究的有效性,在针对两组样本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包括年龄在内的患者基础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还需要对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的患者发热率、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追踪,并以以上数据为基础,对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样本患者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对其临床疗效验证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明确指标内容,观察指标中所记录的手术时间为从划皮至缝合结束。根据不同手术模式的操作差异,在出血量的设定上,腹腔镜组为吸引瓶内液量扣除冲洗液量。而开腹组则为吸引瓶内血量+纱布内血液。

2结果

采取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两组患者,在术中的操作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且采用腹腔镜手术行子宫肌瘤剜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修复快的优点。但在手术视觉和触觉,以及满足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方面,开腹手术则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3讨论

作为当今女性生殖器官病症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子宫肌瘤在育龄妇女中长期保存着较高的发病几率。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这一数据比例长期保持在20%~30%左右,从而导致子宫肌瘤成为影响成年女性的重要病症类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子宫肌瘤病症在临床反应上主要集中于对患者的月经周期和月经量产生影响,同时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常常伴有排便困难、下腹部肿痛等临床症状,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环境以及食品问题的不断出现,女性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出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在临床研究方面,导致子宫肌瘤病发的因素,并未得以确定。遗传因素、生存环境、性激素是目前对子宫肌瘤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因素。

目前在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实践中,手术方案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而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从而使得采用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往往会对患者的子宫造成一定的损伤,对患者的后续生育需求造成了负面影响。

随着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过程当中,从而使得在临床上对子宫肌瘤进行剔除,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一系列治疗优势。在临床治疗上,采用腹腔镜手术实现对子宫肌瘤的剔除,无论是操作视野,还是手术过程对腹腔的干扰,较之于传统的开腹手术模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3-4]。但受限于其技术的局限性,目前适用于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子宫肌瘤,无论是在肌瘤大小还是肌瘤数目上,依然有着一定的限制。当肌瘤直径大于10厘米,或肌瘤数目超过4个时,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肌瘤剔除,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受限于手术过程中操作视野的问题,腹腔镜手术较之于传统手术方式,在操作复杂度上更为复杂,从而导致腹腔镜手术实施时,存在着一系列的并发症。且并发症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随着手术复杂度的提高而随之增加,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较之于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剔除的临床应用上,主要表现为对小直径、单个数肌瘤类型的治疗。传统的开腹手术模式,以其所具有的良好视觉和触觉临床反应,可以实现对子宫内肌瘤的有效剔除,且在手术过程中不受肌瘤大小和数量的限制,对于术后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适配性[5-6]。尤其是对于病情危急,且腹腔出血较大的危重患者而言,采取开腹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但随着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开腹手术在实施过程中,所具有的创伤面大恢复慢等弊端,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综合来说,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型在临床效果上各有所长,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术式的选择。但总的来说,随着腹腔镜手术模式的不断成熟,在针对子宫肌瘤治疗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临床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璇.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3):69-70.
[2]王丽强.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24):30.
[3]孙小淳,李析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4570-4572.
[4]邓艳丽,尹会蓉.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29).
[5]李平,李向华.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2):26+39.
[6]毛雪梅,廖燕,周丽红.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5):916-9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5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